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 第14-17页 |
2 沿波讨源:“妙”的释义 | 第17-25页 |
·“妙”字渊源之考察 | 第17-20页 |
·“妙”字涵义之辨析 | 第20-23页 |
·“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内在网络系统 | 第23-25页 |
3 居高生下:“妙”范畴的哲学渊源与哲学内涵 | 第25-31页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第25-27页 |
·“真空妙有” | 第27-31页 |
4 辨其流变:“妙”美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历史发展分期 | 第31-55页 |
·先秦两汉时期: “妙”范畴的尝试 | 第31-34页 |
·楚风流韵对“美”妙的开启 | 第31-32页 |
·理性精神对“妙”美的反对 | 第32-33页 |
·《淮南子》对“妙”根基性内涵的继承 | 第33-34页 |
·魏晋时期:“妙”范畴的广泛运用 | 第34-43页 |
·人物品鉴之“妙” | 第35-37页 |
·文学之“妙” | 第37-39页 |
·艺术之“妙” | 第39-43页 |
·唐宋时期: “妙”范畴的不断深化 | 第43-48页 |
·妙品 | 第43-46页 |
·意外之妙 | 第46-47页 |
馀论 | 第47-48页 |
·元明清时期: “妙”范畴的变奏 | 第48-55页 |
·在戏剧美学方面的极大拓展 | 第48-50页 |
·在小说批评领域“妙”的审美功能不断扩大 | 第50-52页 |
·在诗文批评视野里“妙”内涵的持续述说 | 第52-55页 |
5 精义曲旨:“妙”范畴的审美特征 | 第55-61页 |
·自然 | 第55-56页 |
·含蓄 | 第56-57页 |
·和谐 | 第57-59页 |
·空灵 | 第59-61页 |
6 结语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