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二、研究史回顾 | 第15-20页 |
三、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20-22页 |
四、“显教”与“密教”图像的划分 | 第22-25页 |
第一章 西夏社会佛教信仰的特征与11-13世纪多民族艺术交流 | 第25-69页 |
第一节 党项民族和西夏政权时期的佛教信仰 | 第26-40页 |
一、党项民族时期的佛教信仰 | 第27-32页 |
二、西夏建国后的佛教信仰 | 第32-40页 |
第二节 十世纪末的佛教复兴及西夏与周边各民族的佛教交流 | 第40-53页 |
一、十世纪末的佛教复兴——继唐代之后的另一个取经热潮 | 第41-46页 |
二、西夏与周边各民族的佛教交流 | 第46-53页 |
第三节 榆林窟第3窟壁画 | 第53-69页 |
一、榆林窟的西夏石窟 | 第55-60页 |
二、榆林窟第3窟窟室结构与壁画内容 | 第60-69页 |
第二章 榆林窟第3窟显教图像研究 | 第69-166页 |
第一节 东壁中铺:八塔变 | 第70-119页 |
一、榆林窟第3窟“八塔变”图像辨识与分析 | 第71-86页 |
二、汉、藏文典籍中的“八塔” | 第86-96页 |
三、从印度到西夏——“八塔变”图像的流变和传播 | 第96-104页 |
四、榆林窟第3窟“八塔变”与西夏时期的八塔信仰 | 第104-117页 |
五、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南、北壁中铺:净土变 | 第119-137页 |
一、西方净土变的相关经典 | 第120-122页 |
二、榆林窟第3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 | 第122-128页 |
三、榆林窟第3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或“药师经变” | 第128-133页 |
四、从榆林3窟净土变中的建筑样式看宋夏之间的文化交流 | 第133-135页 |
五、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三节 西壁窟门南、北两侧:文殊、普贤菩萨并侍从像 | 第137-166页 |
一、榆林窟第3窟的文殊、普贤菩萨并侍从像 | 第140-162页 |
二、西夏其他文殊、普贤菩萨并侍从像 | 第162-164页 |
三、小结 | 第164-166页 |
第三章 榆林窟第3窟密教图像研究(上) | 第166-249页 |
第一节 千手观音 | 第167-202页 |
一、十一面千手观音 | 第168-186页 |
二、五十一面千手观音 | 第186-201页 |
三、小结 | 第201-202页 |
第二节 南壁东铺: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 | 第202-230页 |
一、榆林窟第3窟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的相关仪轨文书 | 第204-220页 |
二、西夏其他顶髻尊胜佛母曼茶罗图像 | 第220-225页 |
三、榆林窟第3窟顶髻尊胜佛母佛母曼荼罗绘制年代分析 | 第225-227页 |
四、小结 | 第227-230页 |
第三节 北壁东铺:摩利支天曼荼罗 | 第230-249页 |
一、摩利支天曼茶罗的相关经典与图像 | 第235-240页 |
二、榆林窟第3窟的摩利支天曼茶罗及其文本依据 | 第240-248页 |
三、小结 | 第248-249页 |
第四章 榆林窟第3窟密教图像研究(下) | 第249-355页 |
第一节 北壁西铺:金刚界曼茶罗 | 第250-277页 |
一、金刚界曼荼罗的相关经典及其图像构成 | 第251-256页 |
二、榆林3窟的金刚界曼茶罗 | 第256-266页 |
三、西夏金刚界仪轨坛法与曼荼罗图像的盛行 | 第266-268页 |
四、榆林3窟北壁西侧金刚界曼荼罗下方的多闻天王并八大马王 | 第268-276页 |
五、小结 | 第276-277页 |
第二节 南壁西铺:恶趣清净曼荼罗 | 第277-308页 |
一、恶趣清净曼荼罗的相关经典及其图像构成 | 第278-281页 |
二、榆林窟第3窟的恶趣清净曼茶罗 | 第281-291页 |
三、恶趣清净曼荼罗下方的财续佛母与“七政宝” | 第291-307页 |
四、小结 | 第307-308页 |
第三节 北壁西铺上方:不空羂索观音五尊像 | 第308-325页 |
一、榆林窟第3窟不空羂索五尊曼荼罗的相关经典 | 第310-318页 |
二、西夏其他不空羂索五尊像 | 第318-324页 |
三、小结 | 第324-325页 |
第四节 南壁西铺上方:五护陀罗尼佛母 | 第325-355页 |
一、五护陀罗尼佛母成就法及其图像体系 | 第329-339页 |
二、榆林窟第3窟五护陀罗尼佛母的文本依据和图像来源 | 第339-349页 |
三、榆林窟第3窟五护陀罗尼佛母相关问题探讨 | 第349-354页 |
四、小结 | 第354-355页 |
第五章 榆林窟第3窟图像来源与配置内涵 | 第355-394页 |
第一节 巴哩系成就法对西夏佛教造像的影响 | 第356-368页 |
一、巴哩译师及其《巴哩成就百法》 | 第357-361页 |
二、巴哩系成就法在西夏流传的路径 | 第361-366页 |
三、小结 | 第366-368页 |
第二节 榆林窟第3窟的图像配置内涵:传统佛教观念与新译密续主题 | 第368-394页 |
一、“华严信仰” | 第371-377页 |
二、“净土信仰” | 第377-384页 |
三、新译密续主题 | 第384-394页 |
结语 | 第394-396页 |
附录 | 第396-425页 |
图版目录 | 第425-439页 |
参考文献 | 第439-457页 |
致谢 | 第457-4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