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天(宇宙航行)论文--基础理论及试验论文--航天器地面试验论文--各种试验设备和仪器论文

超-超引射器内部流动过程研究

表目录第1-9页
图目录第9-15页
摘要第15-17页
Abstract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6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9-20页
   ·超声速引射器概述第20-23页
     ·超声速引射器的基本原理及其组成第20-21页
     ·超声速引射器的分类第21-23页
   ·超声速引射器研究进展综述第23-34页
     ·超声速引射器的理论研究进展第23-25页
     ·超声速引射器的数值仿真研究进展第25-26页
     ·超声速引射器的实验研究进展第26-28页
     ·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第28-33页
     ·深入研究的内在需求第33-34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二章 等截面超-超引射器的一维热力学分析第36-53页
   ·等截面超-超引射器一维设计理论[128]第36-40页
   ·等截面超-超引射器热力学分析模型[175]第40-46页
   ·热力学分析结果与讨论第46-52页
     ·等截面超-超引射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46-50页
     ·基于热力学分析修正等截面超-超引射器的一维优化设计第50-52页
   ·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实验系统与数值模拟方法第53-66页
   ·模型引射器实验系统第53-58页
     ·模型引射器实验系统第53-54页
     ·高压模型引射器第54-55页
     ·低压模型引射器系统第55-56页
     ·测量与控制系统第56-57页
     ·流场观测方法与设备第57-58页
   ·超声速引射混合层静风洞实验系统第58-63页
     ·超声速引射混合层静风洞第58-60页
     ·NPLS 系统第60-62页
     ·超声速 PIV 系统第62-63页
   ·数值模拟方法第63-65页
     ·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第63页
     ·计算方法第63-64页
     ·算例验证第64-65页
   ·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超声速引射器启动过程的流动特性及其应用研究第66-81页
   ·实验方案第66-68页
   ·二次流对超声速引射器启动性能的影响分析第68-76页
     ·超声速引射器零二次流启动过程及启动状态的定义第68-71页
     ·二次流对超声速引射器启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第71-74页
     ·二次流影响超声速引射器启动性能的作用机制分析第74-76页
   ·高动量二次流对引射方案选择的影响研究第76-80页
     ·物理模型和数值方法第77-78页
     ·不同引射方案的对比第78-80页
   ·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等截面超-超引射器内的流动特性研究第81-110页
   ·实验方案第81-83页
     ·实验内容第81-82页
     ·实验步骤第82-83页
   ·等截面超-超引射器的典型流场结构及极限压比研究第83-88页
     ·等截面超-超引射器混合室前段的流场结构第83-86页
     ·等截面超-超引射器的极限压比第86-88页
   ·等截面超-超引射器的压力匹配特性研究第88-96页
     ·等截面超-超引射器极限压比的理论分析第88-93页
     ·二次流马赫数对等截面超-超引射器压力匹配特性的影响分析第93-95页
     ·引射喷管布置方案对等截面超-超引射器压力匹配特性的影响第95-96页
   ·等截面超-超引射器的引射增压特性研究第96-105页
     ·混合室长度及引射管道构型对引射增压特性的影响第96-98页
     ·最大增压比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的对比第98-100页
     ·背压对等截面超-超引射器引射增压特性的影响第100-102页
     ·总压比对等截面超-超引射器引射增压特性的影响第102-104页
     ·一、二次流马赫数对等截面超-超引射器引射特性的影响第104-105页
   ·一次流冲角对等截面超-超引射器特性的影响第105-108页
   ·小结第108-110页
第六章 变截面超-超引射器的流动特性研究第110-136页
   ·实验方案第110-111页
   ·变截面超-超引射器的启动特性研究第111-124页
     ·变截面超-超引射器二次流启动的流场建立过程第111-118页
     ·第二喉道结构参数对超-超引射器启动特性的影响第118-124页
   ·变截面超-超引射器的压力匹配特性研究第124-129页
     ·第二喉道对超-超引射器极限压比的影响研究第124-127页
     ·变截面超-超引射器的下极限压比第127-128页
     ·增压比要求约束下变截面超-超引射器的压力匹配范围第128-129页
   ·变截面超-超引射器的引射增压特性研究第129-134页
     ·第二喉道对超-超引射器压力恢复特性的影响第129-131页
     ·第二喉道长度对超-超引射器压力恢复特性的影响第131-132页
     ·混合室收缩角对超-超引射器压力恢复特性的影响第132-134页
   ·小结第134-136页
第七章 超-超引射器内速度场结构及能量传递规律研究第136-163页
   ·超-超引射混合层的时空结构特征研究第136-140页
     ·流场参数校测第136-138页
     ·引射混合层流向结构的时空特征研究第138-140页
   ·引射混合层的湍流结构研究第140-150页
   ·引射混合层的增长速度研究第150-155页
     ·压力匹配状态对引射混合层增长速度的影响第151-153页
     ·不同一、二次流马赫数组合对引射混合层增长速度的影响第153-155页
   ·“引射混合区”内一、二次流间能量传递规律研究第155-162页
     ·分析模型简介、数值方法验证及计算工况第155-159页
     ·压比和温比对超-超引射器内动量和能量传递过程的影响第159-162页
   ·小结第162-16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63-167页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63-165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65-166页
 未来工作展望第166-167页
致谢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0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航天器飞轮动力学建模与振动控制研究
下一篇:装备自主维修保障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