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微量元素缺乏现状 | 第11页 |
·作物籽粒中微量元素的累积过程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植物体内微量元素的运输途径 | 第12-16页 |
·衰老对籽粒中微量元素累积的影响 | 第16-19页 |
·科学问题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不同供氮水平对参与冬小麦铁锌累积的尼克酰胺合成酶的影响 | 第22-35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土培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营养液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小麦TaNAS基因数据库检索和分析 | 第24页 |
·测定方法 | 第24页 |
·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试验结果 | 第25-29页 |
·小麦植株干重,N浓度和含量 | 第25页 |
·小麦根系和叶片组织Fe和Zn浓度 | 第25-28页 |
·小麦根系和叶片Fe和Zn分配 | 第28页 |
·TaNAS1,TaNAS2和TaNAS3对不同氮素供应水平的响应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5页 |
第四章 六倍体小麦中GPC-1基因的功能鉴定 | 第35-57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大田试验 | 第37-38页 |
·衰老评价指标测定 | 第38-39页 |
·试验结果 | 第39-52页 |
·小麦GPC-1敲除突变体 | 第39-40页 |
·GPC-1对普通六倍体小麦衰老过程的延迟作用 | 第40-45页 |
·籽粒蛋白质含量 | 第45-48页 |
·籽粒微量元素分析 | 第48-49页 |
·穗干重和籽粒干重 | 第49-51页 |
·验证GPC调控的基因表达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GPC-1同源基因的功能鉴定 | 第53-54页 |
·籽粒发育过程中N的累积 | 第54页 |
·持绿表型及其对产量的潜在影响 | 第54-55页 |
·GPC-1可调控基因的验证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利用四倍体小麦衰老转录组鉴定受到GPC调控的铁锌转运蛋白 | 第57-74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植物材料与RNA提取 | 第58-59页 |
·小麦突变体筛选 | 第59页 |
·小麦GPC-A1和GPC-B2突变体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 | 第59-60页 |
·大田试验 | 第60-61页 |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 | 第61页 |
·试验结果 | 第61-71页 |
·小麦GPC-1与GPC-2敲除突变系 | 第61-62页 |
·衰老指标测定 | 第62-67页 |
·应用RNA测序技术得到的衰老条件下的转录谱 | 第67-69页 |
·四倍体小麦中存在有功能的GPC-A2 | 第69-70页 |
·与其他物种衰老转录组的比较结果 | 第70页 |
·小麦衰老转录组的功能注释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4页 |
·GPC-A2基因分离和筛选 | 第72页 |
·持绿表型对四倍体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GPC对小麦衰老条件下转录组的影响 | 第73-74页 |
第六章 GPC调控的衰老相关基因Isogroup 08662的筛选 | 第74-85页 |
·引言 | 第74-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80页 |
·四倍体小麦EMS诱变群体制备 | 第76页 |
·DNA提取及样品池的构建 | 第76-77页 |
·Isogroup 08662基因引物的设计 | 第77页 |
·基于TILLING技术平台四倍体小麦突变位点的检测方法 | 第77-79页 |
·测序分析 | 第79-80页 |
·试验结果 | 第80-83页 |
·Isogroup08662基因拼接序列与结构预测 | 第80-81页 |
·Isogroup08662基因突变池的筛选和突变体的鉴定 | 第81-82页 |
·Isogroup08662基因Soxela测序结果 | 第82-83页 |
·讨论 | 第83-85页 |
第七章 GPC调控的衰老相关基因Isgroup 10136的筛选 | 第85-95页 |
·引言 | 第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7页 |
·四倍体小麦EMS诱变群体制备 | 第85-86页 |
·DNA提取及样品池的构建 | 第86页 |
·Isogroup10136基因引物的设计 | 第86页 |
·Isogroup10136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86-87页 |
·基于TILLING技术平台四倍体小麦突变位点的检测方法 | 第87页 |
·试验结果 | 第87-92页 |
·Isogroup 10136三个同源基因TILLING特异性引物的确定 | 第88-89页 |
·Isogroup 10136-3基因突变池的筛选和突变体的鉴定 | 第89-92页 |
·讨论 | 第92-95页 |
第八章 综合讨论和主要结论 | 第95-101页 |
·综合讨论 | 第95-99页 |
·主要结论 | 第99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99-100页 |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4页 |
致谢 | 第114-117页 |
作者简历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