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农村三资管理问题研究
|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21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页 |
|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2 农村三资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第21-29页 |
| ·农村三资管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 ·农村三资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 ·农村三资管理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 ·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 第22-23页 |
| ·农村三资管理相关理论 | 第23-29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 ·内部控制理论 | 第24-25页 |
| ·腐败经济学理论 | 第25-26页 |
| ·集权与分权理论 | 第26-27页 |
| ·会计寻租与会计管制理论 | 第27-29页 |
| 3 泰安市农村三资管理状况分析 | 第29-43页 |
| ·泰安市农村三资状况 | 第29页 |
| ·泰安市农村三资管理历史回顾 | 第29-32页 |
| ·“放羊式”发展阶段 | 第29-30页 |
| ·初步发展阶段 | 第30页 |
| ·规范完善发展阶段 | 第30-32页 |
| ·泰安市农村三资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2-38页 |
| ·制度建设方面 | 第32-36页 |
|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具体做法 | 第36-38页 |
| ·泰安市农村三资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 第38-40页 |
| ·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和增值 | 第38页 |
| ·推进了农村集体三资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管理 | 第38页 |
| ·规范了村级非生产性支出管理 | 第38-39页 |
| ·提升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 第39页 |
| ·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稳定 | 第39-40页 |
| ·案例分析 | 第40-43页 |
| 4 泰安市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3-50页 |
| ·泰安市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3-47页 |
| ·三资台账登记不规范、不全面 | 第43-44页 |
| ·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漏洞多 | 第44页 |
| ·“村账镇代理”财务核算和档案管理不规范 | 第44-45页 |
| ·村务公开内容不真实,公开程序不规范 | 第45-46页 |
|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 | 第46-47页 |
| ·监督管理不到位,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 第47页 |
| ·泰安市农村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50页 |
| ·思想认识不到位,意识淡薄 | 第47-48页 |
| ·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各行其是 | 第48页 |
| ·缺乏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的机制 | 第48页 |
| ·监督体系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 第48-49页 |
| ·少数干部自身奢侈腐败,不廉洁奉公 | 第49-50页 |
| 5 进一步加强泰安市农村三资管理的对策 | 第50-60页 |
|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应遵循的原则 | 第50-51页 |
| ·思想教育工作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第50页 |
| ·物质利益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原则 | 第50页 |
| ·“五权”不变的原则 | 第50页 |
| ·民主管理原则 | 第50-51页 |
| ·公开透明原则 | 第51页 |
| ·成员受益原则 | 第51页 |
| ·提高农村三资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 第51-60页 |
| ·加强学习、动员工作,提高思想认识 | 第51-52页 |
| ·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 第52-53页 |
| ·完善“村账镇代理”模式,提高三资管理工作效率 | 第53-54页 |
| ·确保村务公开内容真实,完善村务公开程序 | 第54-56页 |
| ·完善人才培养和引入机制,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 第56-57页 |
| ·完善监督体系,健全督查制度,强化审计监督 | 第57-60页 |
| 6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