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陕西大寺及周边环境的场效应建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对于清真寺建筑和“场”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国内关于清真寺建筑和“场”理论的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14-16页 |
·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 第14-16页 |
·场所理论 | 第16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6-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7-19页 |
·小结 | 第19-21页 |
2 场效应与建筑场 | 第21-35页 |
·场效应概念诠释 | 第21-22页 |
·场的涵义 | 第21-22页 |
·场效应 | 第22页 |
·建筑场 | 第22-30页 |
·建筑场的概念与构成 | 第22-27页 |
·建筑场的特征与意义 | 第27-29页 |
·建筑场与场所的关系 | 第29-30页 |
·清真寺建筑的场效应 | 第30-33页 |
·概念诠释 | 第30-31页 |
·清真寺建筑场的构成要素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国内外清真寺与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 | 第35-54页 |
·中东中世纪城市空间与清真寺建筑 | 第35-41页 |
·中东伊斯兰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35-39页 |
·中东典型伊斯兰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 第39-41页 |
·清真寺建筑与中国回民社区空间 | 第41-50页 |
·中国回民社区空间要素分析 | 第42-47页 |
·中国回民社区的空间结构 | 第47页 |
·中国回民社区空间特征 | 第47-50页 |
·清真寺建筑场空间的特质 | 第50-53页 |
·伊斯兰文化意义的完整性 | 第50页 |
·场空间形象的持续性 | 第50页 |
·场空间的标识性 | 第50-51页 |
·穆斯林活动的选择性 | 第51-52页 |
·场空间功能组成的多样性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解读陕西大清真寺的场效应 | 第54-98页 |
·永和巷陕西大寺的历史沿革及地理位置 | 第54-64页 |
·乌鲁木齐市历史沿革及回族迁移回溯 | 第54-59页 |
·陕西大清真寺历史沿革 | 第59-61页 |
·清真寺选址及其与回民聚居区的空间关系 | 第61-64页 |
·陕西大寺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的场所表现 | 第64-71页 |
·清真寺的总体布局 | 第65-66页 |
·清真寺的功能组织 | 第66-68页 |
·单体建筑研究 | 第68-71页 |
·陕西大寺场空间建构元素分析 | 第71-88页 |
·边界 | 第72-80页 |
·场所(领域) | 第80-83页 |
·通道 | 第83-87页 |
·标志性 | 第87-88页 |
·陕西大寺场效应与族群认同的建构 | 第88-97页 |
·仪式化的宗教行为 | 第89-92页 |
·日常生活的行为 | 第92-96页 |
·情感性体悟——认同感与归属感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5 陕西大寺建筑场效应的系统分析 | 第98-108页 |
·陕西大寺建筑场效应的系统性 | 第98-99页 |
·陕西大寺场效应的建构分析 | 第99-101页 |
·陕西大寺场效应建构的设计策略 | 第101-106页 |
·清真寺建筑场效应与空间环境建构 | 第101-103页 |
·清真寺建筑场效应与效能建构 | 第103-104页 |
·清真寺建筑场效应与视景建构 | 第104-106页 |
·清真寺建筑场效应与伊斯兰文化建构 | 第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6 结论 | 第108-111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清真寺场效应对回民社区环境优化的建议 | 第109-111页 |
·回民社区与城市总体协调 | 第109页 |
·回民社区与伊斯兰文化相匹配 | 第109页 |
·回民社区的整体性 | 第109页 |
·回民社区中行为轨迹的一致性 | 第109-110页 |
·回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附录一 | 第115-121页 |
附录二 | 第121-123页 |
附录三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