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一)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 第10页 |
(二) 案例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三) 逻辑归纳法 | 第10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资源型城市基本理论 | 第13-21页 |
一、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与分类 | 第13-16页 |
(一)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 第13-14页 |
(二)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 第14-15页 |
(三) 资源型城市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 第15-16页 |
二、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 第16-19页 |
(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 | 第16-17页 |
(二)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特征 | 第17-19页 |
三、 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 | 第19-21页 |
(一) 增长极限论 | 第19页 |
(二) 资源诅咒假说 | 第19-20页 |
(三)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问题及转型的必然性 | 第21-25页 |
一、 资源枯竭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21-23页 |
(一) 资源枯竭城市对于资源工业过分依赖 | 第21页 |
(二) 城市化水平层次低 | 第21-22页 |
(三) “高工业化”的虚假性 | 第22页 |
(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22-23页 |
(五) 生态环境问题亟待治理 | 第23页 |
(六) 资源枯竭城市社会问题集中显化 | 第23页 |
二、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 第23-25页 |
(一)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4页 |
(二)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 第24页 |
(三)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新经济时代转变的必然要求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案例分析——以濮阳市为例 | 第25-31页 |
一、 濮阳市转型的背景 | 第25-26页 |
(一)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 | 第25页 |
(二) 经济实力与产业发展基础平稳提升 | 第25-26页 |
(三) 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 第26页 |
(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 第26页 |
二、 濮阳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一) 油气资源明显枯竭 | 第26-27页 |
(二) 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 第27页 |
(三) 油气产业发展严重制约 | 第27页 |
(四) 就业形势严峻 | 第27页 |
(五) 群众脱贫困难 | 第27页 |
(六)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第27-28页 |
三、 濮阳市发展转型基础和条件 | 第28-31页 |
(一) 转型思路清晰 | 第28页 |
(二) 资源比较优势 | 第28页 |
(三) 产业基础较好 | 第28-29页 |
(四) 区位优势突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濮阳市转型政策与建议 | 第31-39页 |
一、 濮阳市转型指导思想 | 第31页 |
二、 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一)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环保优先,生态主导 | 第31页 |
(二)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区域合作,共同发展 | 第31-32页 |
(三) 城乡统筹,工农协调 | 第32页 |
三、 城市转型政策 | 第32-37页 |
(一) 产业转型 | 第32-34页 |
(二) 城市转型 | 第34-35页 |
(三) 社会转型 | 第35-36页 |
(四) 生态转型 | 第36-37页 |
四、 转型建议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 | 第39-45页 |
一、 战略选择 | 第39页 |
二、 战略措施 | 第39-45页 |
(一) 多元化发展产业 | 第39-40页 |
(二) 坚持对资源的“适度开采”原则,稳定资源型城市发展 | 第40页 |
(三)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 | 第40-41页 |
(四) 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 | 第41-42页 |
(五) 推动城镇化进程 | 第42-43页 |
(六) 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 第43-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