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公共行政精神的内涵构成及相关基础理论 | 第19-28页 |
·从社会契约理论视角探索公共行政精神的起源与构成 | 第19-21页 |
·公共行政精神的内涵 | 第21-23页 |
·公正精神 | 第21-22页 |
·效率精神 | 第22页 |
·服务精神 | 第22-23页 |
·公共行政精神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3-28页 |
·社会契约理论 | 第23-24页 |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4-25页 |
·市民社会理论 | 第25-26页 |
·新公共行政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当前我国公共行政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 | 第28-37页 |
·现代西方公共行政精神发展历程及现状的简略梳理 | 第28-30页 |
·传统公共行政时期 | 第28页 |
·新公共行政时期 | 第28-29页 |
·新公共管理时期 | 第29页 |
·新公共服务时期 | 第29-30页 |
·当前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式微及其培育面临的挑战 | 第30-37页 |
·对公共行政“公共性”观念上的认知偏差 | 第30-32页 |
·公共行政中公正精神存在的欠缺 | 第32-33页 |
·公共行政中效率精神存在的欠缺 | 第33-35页 |
·公共行政中服务精神存在的欠缺 | 第35-37页 |
第4章 制约我国公共行政精神发育的因素分析 | 第37-46页 |
·传统文化土壤的负面影响 | 第37-38页 |
·宗法制度与小团体主义 | 第37页 |
·等级制度与恩赐政治观 | 第37-38页 |
·官本位与人治主义 | 第38页 |
·保守主义与暗箱文化 | 第38页 |
·市民社会发育不健全 | 第38-39页 |
·传统时期国家本位对市民社会的压抑 | 第38-39页 |
·新时期社会生活政治化对市民社会的排挤 | 第39页 |
·民主法治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 | 第39-41页 |
·民主建设的不够健全 | 第40页 |
·法治建设的不够完善 | 第40-41页 |
·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 | 第41页 |
·行政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41-43页 |
·行政观念上存在的偏差 | 第42页 |
·行政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 第42页 |
·行政知识素质上的不足 | 第42-43页 |
·行政伦理素质有待提升 | 第43页 |
·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的偏差 | 第43-46页 |
·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 第43-44页 |
·公共行政理论中的去政治化和西化倾向 | 第44页 |
·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的功利化和伦理欠缺 | 第44-45页 |
·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的工具理性和效率主义倾向 | 第45-46页 |
第5章 推进我国公共行政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 第46-57页 |
·完善法治建设,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 第46-49页 |
·实现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归位,建设契约型政府 | 第47页 |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 | 第47-48页 |
·提高透明度和参与度,建设协作型政府 | 第48页 |
·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建设回应型政府 | 第48-49页 |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49页 |
·推进市民社会建设,培育公共精神 | 第49-52页 |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市民社会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 第50页 |
·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 第50-51页 |
·加强市民社会理念宣传教育,拓宽市民社会参与途径 | 第51-52页 |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提高行政职业道德水平 | 第52-53页 |
·加强行政伦理理论研究,为行政伦理建设提供指导和规范 | 第52-53页 |
·加强行政伦理宣传教育,塑造具备伦理意识的行政人格 | 第53页 |
·加强行政伦理立法,推进行政伦理制度化 | 第53页 |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行政人员能力素质 | 第53-55页 |
·在行政队伍入口上把好关 | 第54页 |
·在行政队伍中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淘汰退出机制 | 第54页 |
·完善公务员教育培训机制,定期更新知识提升技能 | 第54-55页 |
·挖掘传统精神资源,借鉴外来文明成果,推进行政文化建设 | 第55-57页 |
·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反思与创造性转化 | 第55页 |
·外来精神资源的参考借鉴与批判性吸收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