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简介 | 第11-12页 |
·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水泥土桩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动荷载作用下水泥土桩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水泥土桩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侧向变形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概述 | 第18-21页 |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概述 | 第18页 |
·夯实水泥土桩强度概述 | 第18页 |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概述 | 第18-19页 |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 第19-20页 |
·夯实水泥土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第20-2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循环荷载下无侧向约束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 第22-32页 |
·试验目的 | 第22页 |
·试验装置 | 第22-23页 |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试验用土 | 第23页 |
·模型桩 | 第23页 |
·试验测量工具以及布置 | 第23-24页 |
·模型桩成桩 | 第24页 |
·试验方案 | 第24-26页 |
·夯实水泥土桩静载试验 | 第25页 |
·夯实水泥土桩循环荷载试验 | 第25-26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循环荷载作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28-29页 |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中桩身应力分布规律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循环荷载下有无侧向约束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对比分析 | 第32-44页 |
·引言 | 第32页 |
·试验目的 | 第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2-34页 |
·试验方案 | 第34-35页 |
·有侧向约束夯实水泥土桩静载试验 | 第34-35页 |
·夯实水泥土桩循环荷载试验方案 | 第35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有侧向约束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分析 | 第35-36页 |
·有无侧向约束复合地基沉降对比分析 | 第36页 |
·有侧向约束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中桩的沉降分布特性分析 | 第36-37页 |
·有无侧向约束复合地基桩沉降对比分析 | 第37页 |
·有侧向约束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中桩间土沉降分布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有无侧向约束复合地基桩间土沉降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有侧向约束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39-40页 |
·有无侧向约束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40页 |
·有侧向约束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桩身应力传递规律 | 第40-42页 |
·有无侧向约束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桩身应力传递规律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有无侧向约束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 | 第44-55页 |
·引言 | 第44页 |
·FLAC3D 简介 | 第44-46页 |
·专一性 | 第44页 |
·开放性 | 第44-45页 |
·FLAC3D 的计算特征 | 第45页 |
·FLAC3D 的求解流程 | 第45-46页 |
·FLAC3D 的应用范围 | 第46页 |
·FLAC3D 计算原理 | 第46-47页 |
·有限差分法 | 第46-47页 |
·混合离散法 | 第47页 |
·FLAC3D 动力反应分析 | 第47-49页 |
·概述 | 第47-48页 |
·FLAC3D 动力计算采用的本构模型 | 第48-49页 |
·动力荷载和边界条件 | 第49页 |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模型 | 第49-50页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 第50-53页 |
·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