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草害与除草剂使用 | 第11页 |
·草甘膦 | 第11-12页 |
·草甘膦的作用机制 | 第12页 |
·抗草甘膦基因工程策略 | 第12-14页 |
·过量表达 EPSP 合成酶 | 第12-13页 |
·靶蛋白编码基因发生突变,降低草甘膦与 EPSP 合酶的亲和性 | 第13页 |
·引入降解草甘膦的酶或酶系统 | 第13-14页 |
·抗草甘膦转基因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 第14-15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4-15页 |
·基因枪法 | 第15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5页 |
·其他转化方法 | 第15页 |
·抗草甘膦作物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紫花苜蓿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8-23页 |
·植物材料 | 第18页 |
·培养基组成 | 第18页 |
·方法 | 第18-19页 |
·苜蓿无菌苗培养 | 第18页 |
·外植体准备 | 第18-19页 |
·培养条件 | 第19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19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与植株的再生 | 第19页 |
·水解酪蛋白对再分化影响 | 第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培养基类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9-20页 |
·外植体选择 | 第20页 |
·水解酪蛋白对再分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植株的再生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抗草甘膦基因 GR79Mt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3-32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23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3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23-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8页 |
·引物设计 | 第24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合成 | 第24-25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25页 |
·载体的酶切验证 | 第25-26页 |
·载体的 PCR 验证 | 第26-27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27-28页 |
·农杆菌质粒验证 | 第28页 |
·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提取质粒的验证 | 第28页 |
·酶切鉴定 | 第28-29页 |
·PCR 检测质粒载体 | 第29-30页 |
·转化农杆菌 LBA4404 的检测 | 第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研究 | 第32-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植物材料 | 第32页 |
·质粒与菌种 | 第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引物设计合成 | 第32-33页 |
·拟南芥的种植生长 | 第33页 |
·菌液侵染拟南芥花序 | 第33页 |
·转化子的筛选 | 第33页 |
·转基因拟南芥 DNA 提取及 PCR 检测 | 第33-34页 |
·转基因拟南芥 RNA 提取及 RT-PCR 检测 | 第34-36页 |
·试验结果 | 第36-38页 |
·转基因拟南芥 PCR 检测 | 第36-37页 |
·转基因拟南芥 RT-PCR 检测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苜蓿遗传转化研究 | 第40-47页 |
·材料 | 第40-41页 |
·供试材料 | 第40页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40页 |
·溶液配制 | 第40-41页 |
·方法 | 第41-43页 |
·农杆菌菌液准备 | 第41页 |
·草甘膦筛选压的确定 | 第41页 |
·农杆菌侵染时间选择 | 第41页 |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1页 |
·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的方法 | 第41-42页 |
·再生植株的获得 | 第42页 |
·苜蓿 DNA 的提取 | 第42页 |
·再生植株 PCR 检测 | 第42-43页 |
·试验结果 | 第43-45页 |
·草甘膦选择压的确定 | 第43页 |
·农杆菌最佳侵染时间 | 第43页 |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3-44页 |
·再生植株的获得 | 第44页 |
·再生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草甘膦浓度的筛选 | 第45页 |
·苜蓿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5-4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47-48页 |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