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的高技术服务机理及评价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4页 |
·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2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及概念界定 | 第26-46页 |
·高技术服务业 | 第26-34页 |
·高技术服务业形成的理论依据 | 第26-29页 |
·高技术服务业的界定 | 第29-32页 |
·高技术服务业的特征 | 第32-34页 |
·服务创新 | 第34-39页 |
·服务创新的内涵 | 第34-36页 |
·高技术服务创新 | 第36-37页 |
·高技术服务(产)业创新 | 第37-39页 |
·社会网络理论 | 第39-42页 |
·社会网络 | 第39页 |
·社会网络理论的重要观点 | 第39-41页 |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高技术服务业分析的“SCP”范式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3 高技术服务网络及结构度量 | 第46-64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概述 | 第46-51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界定 | 第46-47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类型 | 第47-48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形成的原因 | 第48-50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演化过程 | 第50-51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结构 | 第51-54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特征 | 第54-56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的结构度量—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第56-64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指标描述 | 第56-58页 |
·中关村高技术服务网络的实证分析 | 第58-64页 |
4 高技术服务机理分析 | 第64-78页 |
·高技术服务的影响因素 | 第64-70页 |
·高技术服务影响因素识别 | 第64-65页 |
·基于ISM的高技术服务影响因素模型 | 第65-69页 |
·高技术服务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 | 第69-70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对技术扩散的作用机理 | 第70-74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主体对技术扩散的作用机理 | 第71-72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关系对技术扩散的作用机理 | 第72-74页 |
·技术扩散对高技术服务创新的作用机理 | 第74-76页 |
·高技术服务网络对高技术服务创新的作用机理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5 高技术服务机理实证分析 | 第78-102页 |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78-79页 |
·研究设计 | 第79-84页 |
·被解释变量 | 第79-80页 |
·解释变量 | 第80-83页 |
·中介变量 | 第83-84页 |
·数据收集 | 第84-86页 |
·问卷设计 | 第84-85页 |
·数据收集 | 第85-86页 |
·数据分析 | 第86-93页 |
·信度检验 | 第86-88页 |
·效度检验 | 第88-93页 |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93-100页 |
·初始模型设定 | 第94-95页 |
·模型拟合 | 第95页 |
·假设评价 | 第95页 |
·模型修正 | 第95-97页 |
·假设验证 | 第97页 |
·模型解释 | 第97-100页 |
·模型结论与启示 | 第100-102页 |
6 高技术服务评价 | 第102-120页 |
·高技术服务相关的三种评价比较 | 第102-103页 |
·高技术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3-106页 |
·高技术服务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103-104页 |
·高技术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4-105页 |
·高技术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第105-106页 |
·基于vague集的多目标决策 | 第106-108页 |
·vague集 | 第106页 |
·基于vague集的多目标决策方法的步骤 | 第106-108页 |
·基于vague集的高技术服务评价 | 第108-111页 |
·基于vague集的基于主体的高技术服务评价 | 第108-110页 |
·基于vague集的基于关系的高技术服务评价 | 第110-111页 |
·高技术服务评价 | 第111页 |
·评价实例 | 第111-118页 |
·基于主体的高技术服务评价 | 第113-115页 |
·基于关系的高技术服务评价 | 第115-117页 |
·基于vague集的高技术服务评价 | 第117-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4页 |
附录A | 第134-136页 |
作者简历 | 第136-14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