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内容安排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公民的私权的概念和侵权成因 | 第16-23页 |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公民私权的概念 | 第16-21页 |
一、 名誉权 | 第16-17页 |
二、 肖像权 | 第17页 |
三、 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 | 第17-21页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公民私权的侵权成因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网络搜索工具的侵权行为要件及侵权方式分析 | 第23-32页 |
第一节 侵权主体 | 第23-27页 |
一、 “人肉搜索”中的侵权行为主体 | 第23-24页 |
二、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分析 | 第24-25页 |
三、 网络用户的过错分析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侵权行为 | 第27-28页 |
一、 “人肉搜索”中的加害行为 | 第27页 |
二、 加害行为的对象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侵权后果 | 第28-30页 |
一、 “人肉搜索”中的侵权行为损害后果 | 第28页 |
二、 侵权行为损害后果的责任承担 | 第28-30页 |
第四节 行为与后果两者之间因果 | 第30页 |
第五节 侵权方式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对网络私权的保护现状及不足分析 | 第32-43页 |
第一节 国内相关立法概况 | 第32-34页 |
一、 相关决定 | 第32页 |
二、 民事立法 | 第32-33页 |
三、 国务院及地方行政法规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境外相关模式考察 | 第34-39页 |
一、 欧盟的国家立法主导模式 | 第34-35页 |
二、 美国的行业自律规范模式 | 第35-36页 |
三、 韩国的网络实名制模式 | 第36-37页 |
四、 香港的设立专门机构监督模式 | 第37-38页 |
五、 台湾的专门立法完善模式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我国对网络私权的保护不足之处 | 第39-42页 |
一、 未明确个人数据和信息合理使用的界线 | 第39-40页 |
二、 立法不足及行业自律未完善 | 第40-41页 |
三、 未建立起配套的制度和机构 | 第41-42页 |
四、 未正确引导媒体及公民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公民私权保护措施 | 第43-48页 |
第一节 完善网络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 | 第43-44页 |
一、 设立专门法律予以规制 | 第43-44页 |
二、 统一且分散立法 | 第44页 |
第二节 加强网络经营者的行业自律 | 第44-45页 |
一、 加强行业自律的原因分析 | 第44页 |
二、 行业自律模式的优势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加快建立网络实名制的步伐 | 第45页 |
一、 实行网络实名制的优势 | 第45页 |
二、 实行网络实名制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 第45页 |
第四节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 第45-46页 |
第五节 正面引导媒体及提高网络用户的法律和道德意识 | 第46-47页 |
一、 正面引导媒体 | 第46页 |
二、 提高网络用户的法律和道德意识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