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工伤保险制度概述 | 第9-15页 |
(一) 概念 | 第9-11页 |
1. 工伤 | 第9-10页 |
2. 工伤保险制度 | 第10-11页 |
(二)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沿革 | 第11-15页 |
1.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 | 第11页 |
2. 改革开放至2004年的工伤保险制度 | 第11页 |
3. 2004年的工伤保险制度 | 第11-12页 |
4. 2011年的工伤保险制度 | 第12-15页 |
二、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5-20页 |
(一) 立法层级低 | 第16页 |
(二) 参保范围不合理 | 第16-17页 |
(三) 工伤认定机制存在的缺陷 | 第17-19页 |
1. 申请主体设置不合理 | 第17页 |
2. 对职业病的重视不够,职业病认定规定不合理 | 第17-18页 |
3. 工伤认定的程序不合理 | 第18页 |
4. 突发疾病视同工伤的相关规定 | 第18-19页 |
(四) 康复机制薄弱 | 第19页 |
(五) 缺乏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 | 第19页 |
(六) 工伤预防制度缺失 | 第19-20页 |
三、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议 | 第20-25页 |
(一) 提高工伤保险立法层次 | 第20页 |
(二) 扩大我国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 第20-21页 |
(三) 进一步完善工伤认定机制,明确工伤认定标准 | 第21-23页 |
1. 建议修改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 | 第22页 |
2. 建议由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确认劳动关系 | 第22页 |
3. 建议完善工伤预防制度 | 第22-23页 |
4. 建议去除有关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条款 | 第23页 |
(四) 进一步完善康复机制 | 第23-24页 |
(五) 引进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24页 |
(六) 建立预先救助机制 | 第24-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致谢 | 第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