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纳米与纳米材料 | 第12-13页 |
·纳米 | 第12页 |
·纳米材料 | 第12-13页 |
·纳米技术 | 第12页 |
·纳米材料合成方法 | 第12-13页 |
·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应用 | 第13页 |
2 银和纳米银粒 | 第13-15页 |
·银 | 第13-14页 |
·纳米银粒 | 第14-15页 |
·纳米银粒抗菌性应用 | 第14-15页 |
·纳米银粒在临床上的应用 | 第15页 |
3 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效应 | 第15-16页 |
4 纳米颗粒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 第16-18页 |
·纳米颗粒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 第16-17页 |
·纳米颗粒与脂类的相互作用 | 第17页 |
·纳米颗粒与核酸的作用 | 第17-18页 |
5 纳米颗粒可能的毒性机制 | 第18-19页 |
·细胞膜损伤引起内容物外漏 | 第18页 |
·活性氧产生 | 第18页 |
·Ca~(2+)调节 | 第18页 |
·抑制呼吸链活性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纳米银粒的抑菌作用 | 第19-30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材料 | 第19-23页 |
·菌株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 第20-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纳米银粒表征 | 第23-24页 |
·菌株培养 | 第24页 |
·抑菌实验 | 第24页 |
·纳米银粒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5-29页 |
·纳米银粒表征 | 第25-26页 |
·纳米银粒抑菌作用 | 第26-29页 |
·纳米银粒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 | 第26-27页 |
·纳米银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 | 第27-29页 |
·纳米银粒对菌体抑菌性对比 | 第29页 |
3 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纳米银粒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 第30-44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材料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纳米银粒与低分子质量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全细胞蛋白的制备 | 第31页 |
·不同浓度纳米银粒的制备 | 第31-32页 |
·SDS-PAGE电泳试剂配制及样品处理 | 第32-34页 |
·不同因素对纳米银粒与菌体全蛋白作用的影响 | 第34-35页 |
·离子浓度对纳米银粒与菌体蛋白作用的影响 | 第35-36页 |
·SDS对纳米银粒与菌体全蛋白作用的影响 | 第36页 |
·纳米银粒作用蛋白序列比对分析 | 第36页 |
2 结果 | 第36-43页 |
·纳米银粒与蛋白作用 | 第36-40页 |
·纳米银粒与低分子量蛋白标准的作用 | 第36-37页 |
·Np-Ag与相同浓度大肠杆菌全蛋白作用 | 第37-38页 |
·作用时间对Np-Ag与大肠杆菌全蛋白作用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浓度Np-Ag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全蛋白作用 | 第39页 |
·不同时间金黄色葡萄球菌全蛋白与相同Np-Ag浓度作用 | 第39-40页 |
·不同因素对Np-Ag与菌体全蛋白作用的影响 | 第40-43页 |
·pH对Np-Ag与大肠杆菌全蛋白作用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离子浓度对Np-Ag与大肠杆菌全蛋白作用的影响 | 第41页 |
·SDS对Np-Ag与大肠杆菌蛋白作用的影响 | 第41-42页 |
·Np-Ag作用蛋白的特异性序列分析 | 第42-43页 |
3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大肠杆菌NP-AG靶向作用蛋白及鉴定 | 第44-4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6页 |
·材料 | 第44页 |
·菌种 | 第44页 |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大肠杆菌基因组提取 | 第44页 |
·大肠杆菌菌种鉴定 | 第44-45页 |
·靶蛋白筛选 | 第45页 |
·蛋白测序 | 第45页 |
·Np-Ag对细胞膜的影响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菌种鉴定 | 第46页 |
·靶蛋白筛选 | 第46-47页 |
·Np-Ag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影响 | 第47-48页 |
3 结论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大肠杆菌DPS蛋白的基因克隆与表达 | 第49-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4页 |
·材料 | 第49-50页 |
·菌种与载体 | 第49页 |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主要试剂盒 | 第49页 |
·1.2%的琼脂糖凝胶 | 第49页 |
·培养基 | 第49页 |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0页 |
·大肠杆菌基因组提取 | 第50页 |
·DPS目的基因扩增和DPS重组T-载体构建 | 第50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0-51页 |
·重组子转化和筛选 | 第51页 |
·菌体PCR鉴定 | 第51-52页 |
·T-DPS重组T载体测序 | 第52页 |
·pBV-DPS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2-54页 |
·质粒和目的基因双酶切 | 第52页 |
·连接 | 第52页 |
·转化 | 第52-53页 |
·菌体PCR鉴定 | 第53页 |
·重组表达载体双酶切鉴定 | 第53-54页 |
·诱导表达鉴定 | 第54页 |
·pBV-DPS原核表达载体重组子测序 | 第5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目的基因扩增和T-DPS重组子构建 | 第54页 |
·pBV-DPS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54-55页 |
·重组子测序 | 第55-56页 |
·DPS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56-58页 |
·DPS蛋白诱导表达 | 第56-57页 |
·目的蛋白表达形式 | 第57页 |
·诱导时间优化 | 第57-58页 |
3 结论 | 第58-59页 |
第六章 NP-AG对DPS功能拮抗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59-67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材料 | 第59页 |
·菌株与试剂 | 第59页 |
·仪器设备 | 第59页 |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DPS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9-60页 |
·菌株的培养 | 第60页 |
·大肠杆菌细胞全蛋白制备 | 第60页 |
·DPS蛋白表达与纯化 | 第60页 |
·pBV220质粒提取 | 第60页 |
·Fenton反应 | 第60页 |
·Np-Ag与质粒DNA作用 | 第60-61页 |
·DPS对核酸抗氧化保护作用 | 第61页 |
·Np-Ag对DPS抗氧化保护作用的影响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DPS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1-62页 |
·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 | 第61-62页 |
·亲疏水性 | 第62页 |
·DPS蛋白纯化 | 第62-63页 |
·Np-Ag与质粒DNA作用 | 第63-66页 |
·Np-Ag与质粒DNA作用 | 第63页 |
·DPS对核酸抗氧化保护作用 | 第63-64页 |
·Np-Ag对DPS抗氧化保护作用的影响 | 第64-66页 |
3 结论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创新性成果 | 第72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