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9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0页 |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的阐述 | 第21-26页 |
| ·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21-23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 ·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 ·社会化的概念界定 | 第22页 |
| ·城市适应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 ·城市适应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 ·城市化理论 | 第23-24页 |
| ·代际传递理论 | 第24页 |
| ·社会角色理论 | 第24-25页 |
|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5-26页 |
| 第3章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城市适应困境 | 第26-36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群体特征 | 第26-28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是乡村中的高素质群体 | 第26-27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是城市中的相对弱势群体 | 第27-28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是相对弱势群体中的高素质群体 | 第28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城市适应困境现状 | 第28-36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经济层面上的城市适应困境 | 第28-30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文化层面上的城市适应困境 | 第30-31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心理层面上的城市适应困境 | 第31-33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层面上的城市适应困境 | 第33-36页 |
| 第4章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城市适应困境原因分析 | 第36-44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客观层面上的相关制约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 ·教育制度致使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产生城市适应困境的分析 | 第36-37页 |
| ·户籍制度致使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产生城市适应困境的分析 | 第37-38页 |
| ·经济因素致使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产生城市适应困境的分析 | 第38-39页 |
| ·社保制度致使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产生城市适应困境的分析 | 第39页 |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主观层面上的相关制约因素分析 | 第39-44页 |
| ·自身能力致使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产生城市适应困境的分析 | 第39-40页 |
| ·传统观念致使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产生城市适应困境的分析 | 第40-41页 |
| ·角色失调致使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产生城市适应困境的分析 | 第41-42页 |
| ·社会资本不足致使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产生城市适应困境的分析 | 第42-44页 |
| 第5章 提高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城市适应能力对策研究 | 第44-57页 |
|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 第44-47页 |
|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着力提高教育水平 | 第44-45页 |
| ·统筹兼顾城乡教育,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 第45-46页 |
| ·保障城乡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 第46-47页 |
| ·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增强城市适应能力 | 第47-49页 |
|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 第47页 |
| ·着力推进角色转换,实现角色完美转变 | 第47-48页 |
| ·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增强城市适应能力 | 第48-49页 |
| ·不断完善户籍制度,弱化二元结构影响 | 第49-52页 |
| ·着力推进户籍改革,打破户籍约束限制 | 第49-50页 |
| ·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弱化二元结构影响 | 第50-51页 |
| ·打破招聘户籍限制,塑造公平社会环境 | 第51-52页 |
| ·塑造公平就业环境,打造完美就业空间 | 第52-54页 |
|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就业公平公正 | 第52-53页 |
| ·构建校企联动机制,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 第53页 |
|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 第53-54页 |
| ·深入健全社保制度,构建公平和谐社会 | 第54-57页 |
| ·加快城乡社保改革,统筹推进社保建设 | 第54-55页 |
| ·扩大社保基金规模,健全失业保险保障 | 第55页 |
| ·健全社保经办体制,构建公平和谐社会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附录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