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课题背景 | 第9-11页 |
| ·我国能源结构 | 第9-10页 |
| ·我国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 第10页 |
| ·煤炭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 | 第10-11页 |
| ·煤矸石、煤泥和中煤利用现状 | 第11-13页 |
| ·煤矸石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 ·煤泥的利用现状 | 第12页 |
| ·中煤的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煤灰中矿物质的形成与分类 | 第13-15页 |
| ·煤灰的结渣特性和熔融特性 | 第15-17页 |
| ·国内外混煤燃烧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7页 |
| ·国内外煤的微孔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单煤及复配煤燃烧特性的热重实验研究 | 第21-31页 |
| ·实验煤样的选取和制备 | 第21-22页 |
| ·实验煤样的选取 | 第21页 |
| ·实验煤样的制备 | 第21-22页 |
| ·煤样性质分析 | 第22-23页 |
| ·热重实验 | 第23-24页 |
| ·热重仪器介绍 | 第23-24页 |
| ·实验条件及过程 | 第24页 |
| ·热重实验结果及着火稳燃特性分析 | 第24-29页 |
| ·着火特性分析 | 第26-27页 |
| ·稳燃特性分析 | 第27-29页 |
| ·燃尽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中煤、煤泥、煤矸石及复配煤空隙结构特性分析 | 第31-47页 |
| ·实验原理 | 第31-34页 |
| ·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 | 第34-35页 |
| ·实验设备 | 第34-35页 |
| ·实验条件 | 第35页 |
| ·复配煤孔隙结构特性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 ·相同比例复配煤在不同燃烧时间下的孔隙结构分析 | 第35-40页 |
| ·不同比例复配煤在相同燃烧时间下的孔隙结构分析 | 第40-45页 |
| ·结论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复配煤灰相转变机理分析 | 第47-57页 |
| ·实验描述 | 第47页 |
| ·实验设备和条件 | 第47-48页 |
| ·实验设备 | 第47-48页 |
| ·实验条件 | 第48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 ·XRD 实验结果 | 第48-52页 |
| ·不同温度下的同一复配煤样 XRD 图分析 | 第52-53页 |
| ·同一温度下的不同配比复配煤样 XRD 图分析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工业废弃物对淮北低劣质复配煤燃烧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57-65页 |
| ·实验设备和条件 | 第57-58页 |
| ·实验设备 | 第57-58页 |
| ·实验条件 | 第58页 |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8-62页 |
| ·混合废弃物对煤样燃烧性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 一、全文总结 | 第65-66页 |
| 二、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