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一) 救助措施作为证明侵权事实的思考 | 第10-11页 |
(二) 侵权诉讼中“救助措施”的界定 | 第11-13页 |
二、 两大法系关于救助措施采信问题的比较分析 | 第13-29页 |
(一) 两大法系中证据能力评判的模式 | 第13-18页 |
1. 证据资料的法庭准入宽严有异 | 第13-16页 |
2. 证据采信过程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不同 | 第16-17页 |
3. 证据能力评判重心的逐渐融合 | 第17-18页 |
(二) 两大法系证据能力评判模式的制度基础 | 第18-23页 |
1. “陪审员审”与“法官审” | 第18-21页 |
2. 集中审理与分散审理 | 第21页 |
3. 证据收集主体不同 | 第21-23页 |
(三) 两大法系侵权诉讼中对待救助措施态度的价值考量 | 第23-29页 |
1. 追求案件事实 | 第23-24页 |
2. 保障更高位阶的价值 | 第24-25页 |
3. 维护社会公益、公共政策 | 第25-27页 |
4. 保障诉讼效率 | 第27-29页 |
三、 侵权诉讼中排除救助措施成为适格证据的理论探讨 | 第29-39页 |
(一) 排除救助措施的证据能力的理论基础 | 第29-36页 |
1. 基于公共政策的衡量 | 第29-30页 |
2. 基于效益的衡量 | 第30-32页 |
3. 基于人类行为模式的衡量 | 第32-35页 |
4. 基于道德因素的衡量 | 第35-36页 |
(二) 排除救助措施证据能力的价值导向 | 第36-39页 |
1. 避免社会道德的退化 | 第36-37页 |
2. 注重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 | 第37页 |
3. 维护法律统一性、权威性 | 第37-39页 |
四、 排除救助措施证据能力的路径分析 | 第39-42页 |
(一) 调整方式的选择 | 第39-40页 |
(二) 排除范围的界定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