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工煤矿地表塌陷预测与治理措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1 引言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3 井工煤矿开采地表沉陷预测 | 第19-23页 |
| ·井工煤矿与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特点 | 第19页 |
| ·井工煤矿地表沉陷预测 | 第19-23页 |
| ·煤矿地表沉陷预测方法 | 第19-20页 |
| ·地表沉陷预测模型 | 第20-23页 |
| 4 井工煤矿土地适宜性评价及治理措施 | 第23-35页 |
| ·评价原则 | 第23-24页 |
| ·评价方法 | 第24页 |
| ·参评因素的选择 | 第24-25页 |
| ·参评因子权重的选取和等级划分 | 第25-26页 |
| ·参评因子权重的选取 | 第25-26页 |
| ·各因子等级的划分 | 第26页 |
| ·土地复垦治理措施技术体系 | 第26-35页 |
| ·井工煤矿塌陷区土地破坏特征 | 第26-27页 |
| ·预防控制措施 | 第27-28页 |
| ·采煤沉陷区工程措施 | 第28-30页 |
| ·采煤沉陷区植物措施 | 第30页 |
| ·生物化学措施 | 第30-31页 |
| ·监测措施 | 第31-32页 |
| ·管护措施 | 第32-35页 |
| 5 实例研究——井工煤矿土地复垦治理措施 | 第35-63页 |
| ·黄岩汇煤矿区复垦条件调查 | 第35-44页 |
| ·黄岩汇煤矿简介 | 第35页 |
| ·地理位置 | 第35-36页 |
| ·地貌 | 第36页 |
| ·气候 | 第36-38页 |
| ·土壤 | 第38-39页 |
| ·生物 | 第39页 |
| ·水文 | 第39-43页 |
| ·地质构造 | 第43页 |
| ·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情况 | 第43-44页 |
| ·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现状 | 第44-46页 |
| ·研究区地表沉陷预测与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46-56页 |
| ·土地损毁环节与时序 | 第46-47页 |
| ·地表沉陷土地预测 | 第47-54页 |
|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 第56-63页 |
|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56页 |
| ·评价流程 | 第56-57页 |
|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等级的划分 | 第57-59页 |
| ·适宜性等级的评定 | 第59-63页 |
| 6 研究区土地复垦治理措施 | 第63-75页 |
| ·复垦区域划分 | 第63页 |
| ·研究区土地复垦治理措施设计 | 第63-72页 |
| ·沉陷区耕地复垦治理措施设计 | 第63-65页 |
| ·沉陷区园地、林地复垦治理措施设计 | 第65-68页 |
| ·沉陷区草地复垦治理措施设计 | 第68-70页 |
| ·修复农村道路 | 第70-71页 |
| ·监测措施 | 第71-72页 |
| ·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 第72-75页 |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72-73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3页 |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73-75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页 |
| ·建议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个人简介 | 第80-81页 |
| 导师简介 | 第81-82页 |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