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Fe)/O生物预处理及电解/促进剂耦合深度处理渗沥液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 ·渗沥液的产生及危害 | 第12-15页 |
| ·渗沥液的产生 | 第12页 |
| ·渗沥液的特点 | 第12-13页 |
| ·渗沥液的排放标准 | 第13-14页 |
| ·我国渗沥液产量现状 | 第14-15页 |
| ·渗沥液处理技术 | 第15-24页 |
| ·生物处理 | 第16-19页 |
| ·物化处理 | 第19-21页 |
| ·高级氧化处理 | 第21-24页 |
| ·渗沥液处理难点及对策 | 第24-27页 |
| ·研究内容、路线及创新点 | 第27-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 ·创新点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6页 |
| ·实验用水来源及水质 | 第29-30页 |
| ·实验仪器及实验装置 | 第30-33页 |
| ·试验仪器 | 第30-31页 |
| ·试验装置 | 第31-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 ·生化工艺调整实验 | 第33-34页 |
| ·零价铁强化厌氧实验 | 第34页 |
| ·电化学氧化实验 | 第34页 |
| ·低碳渗沥液脱氮实验 | 第34页 |
| ·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 ·去除率表示方法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垃圾渗沥液的生化处理 | 第36-46页 |
| ·渗沥液的好氧接触氧化预处理 | 第36-38页 |
| ·零价铁强化渗沥液厌氧处理 | 第38-44页 |
| ·进水浓度对厌氧作用的影响 | 第38-39页 |
| ·零价铁投加量对厌氧作用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初始 pH 对厌氧效果的影响 | 第40-42页 |
| ·零价铁促进厌氧机理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垃圾渗沥液的电化学深度处理技术研究 | 第46-61页 |
| ·电化学氧化深度处理的影响因素探究 | 第46-52页 |
| ·极板间距对电化学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电流密度对电化学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初始 pH 值对电化学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电解时间对电化学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循环比对电化学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添加促进剂时电化学氧化深度处理的影响因素探究 | 第52-60页 |
| ·促进剂投加量对电化学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极板间距对电化学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电流密度对电化学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初始 pH 值对电化学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 ·电解时间对电化学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循环比对电化学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低碳高 NO-3渗沥液的脱氮处理效果研究 | 第61-68页 |
| ·零价铁还原硝态氮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61-64页 |
| ·零价铁投加量 | 第61-62页 |
| ·溶解氧 | 第62-63页 |
| ·pH 的影响 | 第63-64页 |
| ·连续试验中 pH 调控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 ·铁还原过程中的氮平衡 | 第65-66页 |
| ·最佳工况下水质分析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