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8-36页 |
·原子核高自旋态研究 | 第18-23页 |
·高自旋历史回顾 | 第18-19页 |
·高自旋态布居方法 | 第19-21页 |
·高自旋态研究的几个热点课题 | 第21-23页 |
·原子核的寿命测量 | 第23-32页 |
·延迟符合法 | 第24-27页 |
·反冲距离多普勒线移法 | 第27-28页 |
·多普勒线移衰减法 | 第28-32页 |
·目标核的选取 | 第32-36页 |
·研究奇奇核~(114)In 的意义 | 第32-33页 |
·研究偶偶核~(174)Os 的意义 | 第33-36页 |
第2章 在束γ谱学实验 | 第36-44页 |
·在束γ测量装置简介 | 第36-39页 |
·在束γ装置发展 | 第36-37页 |
·中国的在束γ装置 | 第37-39页 |
·符合和反符合的原理 | 第39-41页 |
·符合线路的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反符合线路的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电子学线路和数据获取系统 | 第41-44页 |
第3章 ~(114)In 高自旋态的实验和结果 | 第44-60页 |
·研究背景 | 第44页 |
·实验详情 | 第44-45页 |
·能级纲图的建立 | 第45-52页 |
·带 1 | 第48-49页 |
·带 2 | 第49-51页 |
·带 3 | 第51页 |
·带 4 | 第51-52页 |
·γ射线跃迁强度与多极性的确定 | 第52-60页 |
第4章 ~(114)In 高自旋态的能级结构 | 第60-80页 |
·负宇称带的组态指定 | 第60-65页 |
·正宇称带的组态指定 | 第65-66页 |
·~(114)In 的磁转动 | 第66-77页 |
·磁转动的实验特征 | 第66-69页 |
·磁转动的理论解释—倾斜轴推转理论 | 第69-72页 |
·~(114)In 核带 2 的磁转动解释 | 第72-77页 |
·系统学讨论 | 第77-80页 |
第5章 ~(174)Os 的第一个 2~+态寿命的测量 | 第80-124页 |
·延迟符合测量寿命 | 第80-86页 |
·延迟符合测量寿命的实验装置 | 第80-82页 |
·闪烁体 | 第82-84页 |
·光电倍增管 | 第84-86页 |
·LaBr_3(Ce)闪烁探测器 | 第86-91页 |
·LaBr_3(Ce) 探测器的能量分辨 | 第86-89页 |
·LaBr_3(Ce) 探测器的时间分辨 | 第89-91页 |
·延迟符合法的数据分析 | 第91-95页 |
·矩心位移法 | 第92-93页 |
·斜率法 | 第93-94页 |
·去卷积法 | 第94-95页 |
·原子核量子相变和结构演化 | 第95-109页 |
·变形核的刚体转子模型 | 第96-98页 |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 第98-102页 |
·临界点对称性 | 第102-109页 |
·延迟符合技术测量~(174)Os 的能级寿命值 | 第109-124页 |
·数据记录 | 第109页 |
·离线测试 | 第109-110页 |
·在束实验和结果 | 第110-114页 |
·模型计算和讨论 | 第114-117页 |
·Os 同位素及邻近核同位素的 B(E2)系统学比较 | 第117-124页 |
第6章 ~(174)Os 高自旋态的寿命测量 | 第124-136页 |
·DASM 方法测量~(174)Os 高自旋态的寿命 | 第125-131页 |
·~(174)Os 核的高自旋的形状变化 | 第131-136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