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8-9页 |
综述 | 第9-33页 |
1 中风古代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中风古代病名 | 第9-10页 |
·先秦两汉时期 | 第9页 |
·隋唐时期 | 第9页 |
·宋金元时期 | 第9页 |
·明清时期 | 第9-10页 |
·清末民国时期 | 第10页 |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0-13页 |
·外风论 | 第10-11页 |
·内风论 | 第11页 |
·非风论 | 第11-13页 |
·辨证论治 | 第13-14页 |
2 中风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33页 |
·自拟标准 | 第14-17页 |
·尼莫地平法 | 第14-15页 |
·肌张力改善 | 第15-17页 |
·现有标准 | 第17-20页 |
·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 | 第17-18页 |
·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 第18-20页 |
·量表标准 | 第20-28页 |
·Ashworth痉挛量表(ASS) | 第20-22页 |
·日常生活能力(ADL)和Barthel指数(BI) | 第22-24页 |
·Fugl-Meyer评价法 | 第24-26页 |
·Brunnstrom评定法 | 第26-28页 |
·其他标准 | 第28-30页 |
·肌电图检查 | 第28-29页 |
·血流动力学检查 | 第29-30页 |
·量化标准(全定量) | 第30-33页 |
·三维步态分析法 | 第30-31页 |
·足印分析法 | 第31-33页 |
前言 | 第33-34页 |
临床研究 | 第34-48页 |
1 一般资料 | 第3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4-48页 |
·病例选择 | 第34-36页 |
·诊断标准 | 第34-35页 |
·纳入标准 | 第35页 |
·排除标准 | 第35页 |
·脱落标准 | 第35页 |
·剔除标准 | 第35-36页 |
·随机分组 | 第36页 |
·治疗前基线比较 | 第36-43页 |
·诊疗措施 | 第43页 |
·病历采集 | 第43页 |
·固定操作工具 | 第43页 |
·固定操作人员 | 第43页 |
·治疗方法 | 第43页 |
·意外情况处理方法 | 第43页 |
·疗效评定 | 第43-47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43页 |
·改良的Ashworth量表法(Modified Ashworth Index,MAS) | 第43-44页 |
·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CSI) | 第44-45页 |
·足印分析法 | 第45-47页 |
·安全性检测 | 第47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47页 |
·统计方法 | 第47-48页 |
结果 | 第48-52页 |
1 改良的Ashworth量表法(MAS) | 第48-49页 |
2 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CSI) | 第49-50页 |
3 足印分析法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1 什么是步态 | 第52页 |
2 正常步态 | 第52页 |
3 偏瘫步态 | 第52-53页 |
·偏瘫步态发生的原因 | 第52页 |
·偏瘫步态特征 | 第52页 |
·偏瘫步态的步角分析 | 第52-53页 |
·影响患侧步角变大的原因 | 第53页 |
·步角增大的危害 | 第53页 |
4. 对偏瘫患者步角的治疗 | 第53-54页 |
·早期摆正体位 | 第53页 |
·针灸治疗 | 第53-54页 |
·康复治疗 | 第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附表一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