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综述部分 | 第10-22页 |
| 综述一 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心痛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 1 胸痹病机沿革 | 第10页 |
| ·气血阴阳亏虚 | 第10页 |
| ·邪盛致病 | 第10页 |
| ·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 第10页 |
| 2 气虚血瘀理论 | 第10-11页 |
| 3 益气活血法 | 第11-13页 |
| ·相关益气、活血药药理研究 | 第11页 |
| ·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临床研究 | 第11-12页 |
| ·益气活血治法对胸痹心痛患者血清标志物的研究 | 第12页 |
| ·益气活血方治疗胸痹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有关机制研究 | 第12-13页 |
| 4 展望 | 第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6页 |
| 综述二 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 1 冠心病多重危险因素 | 第16页 |
| 2 血管内皮功能 | 第16页 |
| 3 不可变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 | 第16页 |
| 4 其他主要危险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 | 第16-18页 |
| ·吸烟史与血管内皮功能 | 第16-17页 |
| ·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 | 第17页 |
| ·血脂代谢异常与内皮细胞功能 | 第17-18页 |
| ·糖尿病与内皮细胞功能 | 第18页 |
| 5 展望 | 第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2页 |
| 临床研究部分 | 第22-41页 |
| 前言 | 第22页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2-24页 |
|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 ·诊断标准 | 第22-24页 |
| ·纳入标准 | 第24页 |
|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24-25页 |
| ·观察指标 | 第25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5-26页 |
| 3 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 结果 | 第27-34页 |
| 1 不同疾病阶段患者FMD | 第27-28页 |
| 2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FMD | 第28-32页 |
| 3 典型病例举隅 | 第32-34页 |
| 讨论 | 第34-39页 |
| 1 有关肱动脉内皮功能检测 | 第34-35页 |
| ·传统超声无创性检测 | 第34页 |
| ·传统超声无创性检测可能面临的问题 | 第34页 |
| ·有创性检测 | 第34页 |
| ·检测内皮功能的新技术 | 第34-35页 |
| 2 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管内皮功能 | 第35-36页 |
| ·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FMD特点 | 第35页 |
| ·不同干预措施下冠心病患者的FMD特点 | 第35-36页 |
| ·血运重建组中病程对FMD的影响 | 第36页 |
|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FMD | 第36页 |
| 3 益气活血治法对冠心病患者各危险因素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第36-38页 |
| ·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 | 第36-37页 |
| ·治疗前后各危险因素的变化 | 第37页 |
| ·益气活血药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益气活血药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FMD的影响 | 第38页 |
| 4 典型病例结果讨论 | 第38页 |
| 5 不足与展望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个人简历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