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山西组层序地层、沉积相与储层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4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7页 |
| ·层序地层划分 | 第13-15页 |
| ·沉积相研究 | 第15-16页 |
| ·储层特征研究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21页 |
| ·层序地层研究 | 第18-19页 |
| ·沉积相研究 | 第19-20页 |
|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1-22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4-32页 |
|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 第24-25页 |
| ·盆地山西组地层特征 | 第25-30页 |
| ·大牛地气田山西组地层特征 | 第26-27页 |
| ·黑岱沟剖面山西组地层特征 | 第27-30页 |
| ·大牛地气田生储运聚条件 | 第30-32页 |
| ·气源岩类型及资源量 | 第30-31页 |
| ·盖层特征 | 第31页 |
| ·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层序地层研究 | 第32-57页 |
|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32-36页 |
| ·体系域界面的识别 | 第36-44页 |
| ·元素地球化学手段 | 第36-39页 |
|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 | 第39-44页 |
|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44-57页 |
| ·D15 井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 第44-45页 |
| ·D11 井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 第45-47页 |
| ·D5 井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 第47-49页 |
| ·D18 井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 第49-50页 |
| ·D21 井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 第50-52页 |
| ·D45 井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 第52-53页 |
| ·露头剖面层序地层划分 | 第53页 |
| ·连井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53-57页 |
|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 | 第57-120页 |
| ·相标志 | 第57-67页 |
| ·岩性标志 | 第57-66页 |
| ·古生物相标志 | 第66页 |
| ·地球化学标志 | 第66-67页 |
| ·沉积相类型 | 第67-78页 |
| ·海相—滨浅海泥岩 | 第67-68页 |
| ·沼泽相—煤层 | 第68-69页 |
| ·过渡相 | 第69-75页 |
| ·露头剖面沉积相研究 | 第75-78页 |
| ·单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78-100页 |
| ·D15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78-83页 |
| ·D18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83-86页 |
| ·D26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86-88页 |
| ·D45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88-89页 |
| ·D11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89-91页 |
| ·D9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91-93页 |
| ·野外露头剖面沉积相对比分析 | 第93-100页 |
|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连井沉积相对比 | 第100-106页 |
| ·北西南东向连井沉积相对比 | 第100-101页 |
| ·北东南西向连井沉积相对比 | 第101-106页 |
|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 | 第106-120页 |
| ·SQ1 | 第106-109页 |
| ·SQ2 | 第109-112页 |
| ·SQ3 | 第112-115页 |
| ·SQ4 | 第115-120页 |
| 第五章 储层研究 | 第120-140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20-121页 |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121-123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23-126页 |
|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6-136页 |
| ·储层物性与沉积相展布 | 第126-129页 |
| ·储层物性与成岩作用的关系 | 第129-136页 |
| ·储层致密及优化机理 | 第136-140页 |
| ·储层致密化机理 | 第136-138页 |
| ·储层优化机理 | 第138-14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40-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51页 |
| 附录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