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 | 第13-16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阅读法 | 第16-17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页 |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1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相关概念 | 第18页 |
·农地流转基础理论 | 第18-21页 |
·土地市场理论 | 第18-19页 |
·土地产权理论 | 第19-20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0页 |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国外农地流转模式 | 第21-25页 |
·日本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 第21-22页 |
·美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 第22页 |
·法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 第22-23页 |
·运行模式比较及借鉴 | 第23-25页 |
3 山西省农地流转现状分析 | 第25-37页 |
·山西省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 | 第25-28页 |
·自然条件 | 第25-27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7-28页 |
·山西省各地市现有的农地流转模式 | 第28-30页 |
·山西省农地流转的特点 | 第30-32页 |
·流转规模明显扩大 | 第30-31页 |
·流转区域性分布明显 | 第31页 |
·流转形式向多样化转变 | 第31页 |
·流转范围进一步拓宽,经营范围多样化 | 第31页 |
·流转效益明显提高 | 第31-32页 |
·流转行为由口头无序向合同规范化转变 | 第32页 |
·合作社规模经营面积呈扩大趋势 | 第32页 |
·山西省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部分地方农民对土地流转仍存疑虑 | 第32-33页 |
·流转土地稳定性较差,存在假流转现象,比较收益较低 | 第33页 |
·土地流转的机制不成熟,市场不健全,流转手续不规范 | 第33-34页 |
·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地流转历史档案缺失,经营权难以落实 | 第34页 |
·农地流转转入范围仍主要局限于农户之间,流入合作社和企业的比例较低 | 第34-37页 |
4 我国典型地区流转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 第37-46页 |
·典型地区流转模式 | 第37-38页 |
·集体经济发展型模式 | 第37页 |
·土地信托流转模式 | 第37-38页 |
·社会保障换承包地模式 | 第38页 |
·农地流转模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38-39页 |
·社会发展状况 | 第39-40页 |
·农户自身禀赋 | 第40-41页 |
·确定影响农地流转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 第41-46页 |
·农地流转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42页 |
·AHP 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农地流转主要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46页 |
5 山西省适宜的农地流转模式分析 | 第46-56页 |
·对山西省各地市农地流转条件进行定量分析并分类 | 第46-50页 |
·通过与典型地区影响因素比较确定山西省农地流转的适宜模式 | 第50-56页 |
·典型地区选择 | 第50-51页 |
·评价方法及步骤 | 第51-53页 |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3-55页 |
·山西各地市适宜模式分析 | 第55-56页 |
6 完善山西省流转模式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 第56-60页 |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56-58页 |
·增加农业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 第56页 |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 第56-57页 |
·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 | 第57页 |
·开辟多种渠道进行劳务对外输出 | 第57页 |
·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 | 第57-58页 |
·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58页 |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58-60页 |
7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