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2页 |
·水稻纹枯病的简介 | 第13-16页 |
·水稻纹枯病菌的寄主及分类 | 第13页 |
·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理特征 | 第13-14页 |
·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机理 | 第14-15页 |
·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 | 第15-16页 |
·水稻纹枯病菌的诱变 | 第16-18页 |
·微波诱变 | 第16-17页 |
·紫外诱变 | 第17页 |
·化学诱变 | 第17-18页 |
·农杆菌介导真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农杆菌介导真菌遗传转化 | 第18-19页 |
·T-DNA介绍 | 第19页 |
·农杆菌介导真菌遗传转化机理 | 第19-20页 |
·真菌的转化技术介绍 | 第20-21页 |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整合技术 | 第20页 |
·PEG介导的转化技术 | 第20页 |
·电击穿孔转化法 | 第20-21页 |
·基因枪转化技术 | 第21页 |
·脂质体介导的转化法 | 第21页 |
·真菌的保存技术 | 第21-24页 |
·斜面冰箱保藏法 | 第22页 |
·粪草管冰箱保藏法 | 第22页 |
·液体石蜡保藏方法 | 第22-23页 |
·滤纸保藏法 | 第23页 |
·真空冷冻十燥保藏法 | 第23-24页 |
·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 第24页 |
·真菌的分类及在生物界的地位 | 第24-26页 |
·Cavalier-Smith的八界系统 | 第24-25页 |
·Ainsworth系统 | 第25-26页 |
·反向遗传学 | 第26-28页 |
·基因敲除 | 第26-27页 |
·基因沉默 | 第27页 |
·插入突变 | 第27-28页 |
·Tilling | 第28页 |
·单侧寡聚核苷酸嵌套PCR | 第28-29页 |
·水稻核心种质库介绍 | 第29-30页 |
·水稻纹枯病抗性材料筛选 | 第30-3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48页 |
·材料 | 第32-34页 |
·所用材料 | 第32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32页 |
·酶与生化试剂 | 第32-33页 |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培养基 | 第33-34页 |
·方法 | 第34-47页 |
·水稻纹枯病菌生长观察 | 第34-35页 |
·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 | 第35-37页 |
·水稻纹枯病菌再生 | 第37页 |
·PCAMBIA1300-GFP 载体的构建 | 第37-39页 |
·pCAMBIA 1300-GFP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39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纹枯病菌转化 | 第39-40页 |
·水稻纹枯病菌突变体的筛选 | 第40-43页 |
·水稻纹枯病菌突变体GFP观察 | 第43页 |
·水稻纹枯病菌突变体形态观察 | 第43页 |
·水稻纹枯病菌突变体致病性观察 | 第43-44页 |
·水稻纹枯病菌突变体(son-PCR)扩增侧翼序列 | 第44-45页 |
·菌丝不融合相关基因的敲除 | 第45-47页 |
·水稻纹枯病抗性材料筛选 | 第47-48页 |
·水稻纹枯病抗性材料筛选 | 第47页 |
·化学诱变剂(EMS)处理水稻创制抗性材料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8-64页 |
·水稻纹枯病菌菌丝显微观察 | 第48页 |
·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观察 | 第48-49页 |
·水稻纹枯病菌DAPI染色观察 | 第49页 |
·潮霉素对野生型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实验 | 第49-50页 |
·原生质体制备和再优化条件结果 | 第50页 |
·构建 pCAMBIA 1300"GFP 载体 | 第50-52页 |
·水稻纹枯病菌菌突变体的分子验证 | 第52-54页 |
·ITS序列检测 | 第52-53页 |
·HYG序列检测 | 第53页 |
·GFP序列检测 | 第53-54页 |
·农杆菌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及菌丝结果 | 第54页 |
·水稻纹枯病菌菌突变体的形态观察 | 第54页 |
·水稻纹枯病菌突变体的GFP荧光观察 | 第54-56页 |
·水稻纹枯病菌突变体接种水稻叶片致病性观察 | 第56-57页 |
·水稻纹枯菌菌丝不融合突变体 | 第57页 |
·Son-PCR扩增突变体T-DNA侧翼序列 | 第57-59页 |
·基因敲除结果 | 第59-61页 |
·pSH75载体和T245基因酶切 | 第59-60页 |
·pSH75载体和T245基因连接 | 第60页 |
·连接产物的PCR检测 | 第60-61页 |
·PEG介导的转化及敲除后的菌株性状 | 第61页 |
·水稻纹枯病抗性材料筛选 | 第61-62页 |
·使用化学诱变剂创制抗性材料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第64-69页 |
·水稻纹枯病菌生长的生理生化分析 | 第64页 |
·水稻立枯丝核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 第64-65页 |
·载体构建的分析 | 第65页 |
·农杆菌介导的原生质体及菌丝转化的分析 | 第65-66页 |
·T-DNA插入突变及突变体性状分析 | 第66页 |
·超声波-微波法提取真菌DNA的分析 | 第66-67页 |
·Son-PCR扩增侧翼序列的分析 | 第67页 |
·水稻抗性材料筛选及EMS诱导突变体分析 | 第67-68页 |
·实验展望 | 第68-69页 |
·基因功能的验证 | 第68页 |
·纹枯病抗性材料中抗性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