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抗大鼠运动性疲劳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及恢复措施 | 第14-19页 |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 第14页 |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 | 第14-16页 |
·疲劳物质蓄积学说 | 第15页 |
·能源物质耗竭学说 | 第15页 |
·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 | 第15页 |
·神经疲劳学说 | 第15-16页 |
·自由基学说 | 第16页 |
·突变理论学说 | 第16页 |
·关于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 第16-18页 |
·一般放松方法 | 第17页 |
·医学生物学方法 | 第17页 |
·高压氧恢复手段 | 第17-18页 |
·研究展望 | 第18-19页 |
第2章 大鼠慢性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9-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实验动物饲养与分组方法 | 第21页 |
·慢性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21页 |
·观察指标的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2页 |
·实验结果 | 第22-24页 |
·大鼠血乳酸及血尿素氮含量的变化 | 第22-23页 |
·大鼠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 | 第23-24页 |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 | 第23页 |
·大鼠骨骼肌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 | 第23-24页 |
·大鼠肾脏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 | 第24页 |
·讨论 | 第24-27页 |
·运动性疲劳对大鼠血乳酸及血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运动性疲劳对大鼠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 | 第25-27页 |
·运动性疲劳对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 | 第25-26页 |
·运动性疲劳对大鼠骨骼肌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 | 第26页 |
·运动性疲劳对大鼠肾脏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3章 高压氧抗运动性疲劳效果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 第27-4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28-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实验动物饲养与分组方法 | 第30页 |
·慢性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30页 |
·高压氧暴露方法 | 第30页 |
·观察指标的检测方法 | 第30-34页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34页 |
·实验结果 | 第34-39页 |
·高压氧抗运动性疲劳的效果 | 第34-36页 |
·大鼠游泳时间的变化 | 第34页 |
·大鼠血乳酸及血尿素氮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 | 第35页 |
·大鼠骨骼肌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 | 第35-36页 |
·大鼠肾脏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 | 第36页 |
·高压氧抗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 第36-39页 |
·大鼠血清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大鼠肝脏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 | 第37-38页 |
·大鼠骨骼肌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6页 |
·高压氧抗运动性疲劳效果的探讨 | 第39-42页 |
·高压氧对大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 第39-40页 |
·高压氧对大鼠血乳酸及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高压氧对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高压氧对大鼠骨骼肌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2页 |
·高压氧对大鼠肾脏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2页 |
·高压氧抗运动性疲劳机制的探讨 | 第42-46页 |
·高压氧对血清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高压氧对肝脏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 | 第44页 |
·高压氧对骨骼肌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4章 全文总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