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大学生“村官”政策及其实践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五、 理论支撑 | 第16-19页 |
六、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演进 | 第21-37页 |
第一节 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 第21-23页 |
一、 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的背景 | 第21-22页 |
二、 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的原因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演进过程 | 第23-28页 |
一、 全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演进 | 第24-26页 |
二、 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演进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运行机制 | 第28-33页 |
一、 选聘机制 | 第30-31页 |
二、 保障机制 | 第31页 |
三、 监督机制 | 第31-32页 |
四、 激励机制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大学生“村官”政策取得的初步成效 | 第33-37页 |
一、 优化村级班子,提升农村基层领导执政能力 | 第33-34页 |
二、 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传统思想更新 | 第34-35页 |
三、 发展农村经济,引领农民创业致富 | 第35页 |
四、 打破单向人才流动,促进人才双向流动 | 第35-36页 |
五、 拓宽就业渠道,培育新一代有为青年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现状调查 | 第37-45页 |
第一节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 | 第37-39页 |
一、 大学生对政策的认知程度 | 第37-38页 |
二、 大学生做村官的意愿以及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村官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 | 第39-45页 |
一、 大学生村官的自然情况 | 第40页 |
二、 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现状 | 第40-42页 |
三、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期望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绩效分析 | 第45-57页 |
第一节 计量模型与变量 | 第45-49页 |
一、 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45-46页 |
二、 模型构建 | 第46-48页 |
三、 变量设定 | 第48-49页 |
第二节 以大学生村官为调查对象的政策绩效分析 | 第49-53页 |
一、 构建因素集、评判集、评判矩阵 | 第50-51页 |
二、 确定权重向量 | 第51-52页 |
三、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2页 |
四、 归一化运算 | 第52页 |
五、 绩效的总评分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基层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绩效分析 | 第53-55页 |
第四节 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绩效分析 | 第55-57页 |
第五章 问题和建议 | 第57-65页 |
第一节 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7-60页 |
一、 选拔机制过于单一 | 第57-58页 |
二、 保障机制落实不力 | 第58-59页 |
三、 培训机制存在缺失 | 第59页 |
四、 退出机制不够明确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建议 | 第60-65页 |
一、 健全法律保障 | 第60-61页 |
二、 改革选拔模式 | 第61-62页 |
三、 明确考核体系 | 第62-63页 |
四、 建立全程培训 | 第63页 |
五、 创新激励措施 | 第63-64页 |
六、 加强后期管理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