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

财政分权、晋升激励与地方政府规模--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相关研究综述第10-16页
  §1.2.1 财政分权影响地方政府规模理论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财政分权影响地方政府规模实证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中国财政分权影响地方政府规模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4 晋升激励影响地方政府规模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5 简要评价第15-16页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介绍第16-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页
  §1.3.2 论文框架第16-17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中国式分权制度特色及其历史演进第19-28页
 §2.1 ―利维坦假说‖与中国式分权制度特色第19-23页
  §2.1.1 ―利维坦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第19-20页
  §2.1.2 中国式分权制度特色——晋升锦标赛下的财政分权第20-23页
 §2.2 晋升锦标赛视角下的中国财政体制历史沿革第23-28页
  §2.2.1 1950-1979 年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第23-24页
  §2.2.2 1980-1993 年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第24-25页
  §2.2.3 1994 年至今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第25-26页
  §2.2.4 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地方政府规模的测度指标第28-31页
 §3.1 财政收支指标测度效果比较第28-29页
 §3.2 预算外资金的考量第29-31页
第四章 中国式分权影响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的理论分析第31-44页
 §4.1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第31-32页
 §4.2 中国式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异化理论模型第32-38页
  §4.2.1 基本假设及模型构建第32-34页
  §4.2.2 命题提出及其经济含义第34-38页
 §4.3 中国式分权对于地方政府行为的理论影响第38-41页
  §4.3.1 财政竞争第38-40页
  §4.3.2 财政转移支付机会主义行为第40页
  §4.3.3 预算外资金膨胀第40-41页
 §4.4 中国式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差异效应的产生第41-44页
  §4.4.1 财政竞争影响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第41-42页
  §4.4.2 财政转移支付机会主义行为影响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第42页
  §4.4.3 预算外资金膨胀影响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第42-43页
  §4.4.4 税收转移影响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第43-44页
第五章 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影响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第44-76页
 §5.1 中国财政分权程度的考察第44-48页
  §5.1.1 指标定义第44页
  §5.1.2 全国财政分权指标变动趋势第44-46页
  §5.1.3 财政分权程度地区差异第46-48页
 §5.2 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规模影响的实证第48-67页
  §5.2.1 变量说明及模型构建第48-52页
  §5.2.2 晋升激励对于地方政府规模影响的实证第52-61页
  §5.2.3 财政分权对于地方政府规模影响的实证第61-65页
  §5.2.4 区域发展政策与地方政府规模的约束第65-67页
 §5.3 财政分权影响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效应产生路径第67-76页
  §5.3.1 晋升竞争环境差异与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效应第67-68页
  §5.3.2 财政支出压力与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效应第68-70页
  §5.3.3 财政转移支付策略性行为与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效应第70-71页
  §5.3.4 市场化水平与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效应第71-72页
  §5.3.5 境外投资资本与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效应第72-73页
  §5.3.6 产业结构与地方政府规模区域差异效应第73-76页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6-83页
 §6.1 结论第76-77页
 §6.2 政策建议第77-82页
  §6.2.1 改革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地方政府行为约束机制第77-79页
  §6.2.2 防止地区间经济发展环境差距过大第79-80页
  §6.2.3 适度调整地方财政收支权限第80页
  §6.2.4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有效性第80-81页
  §6.2.5 加强地方政府行为监督,遏制地方政府短视行为第81-82页
 §6.3 本文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图书借阅看人类群体和个体行为的动力学机制
下一篇:负折射率材料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