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5-35页 |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 第15-25页 |
·药动学模型 | 第15-16页 |
·药效学模型 | 第16-17页 |
·Sheiner 效应室模型 | 第17-19页 |
·药动-药效结合模型基本概念及分类 | 第19-21页 |
·模型判别 | 第21-22页 |
·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计算程序 | 第23页 |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发展的新动向 | 第23-25页 |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心脑血管系统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9页 |
·PK-PD 模型的四个不同属性及相应实例 | 第25-26页 |
·PK-PD 模型在心血管系统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举例 | 第26-28页 |
·不同类型心血管药物的 PK-PD 模型总结及展望 | 第28-29页 |
·右旋糖酐 40 甘露醇注射剂主药成分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右旋糖酐 40 的研究概况 | 第29-30页 |
·甘露醇的研究概况 | 第30-32页 |
·右旋糖酐与甘露醇联合用药进展 | 第32页 |
·甘露醇的药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甘露醇的方法学的建立 | 第35-45页 |
·实验目的 | 第35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35-36页 |
·气相色谱条件 | 第36页 |
·样品处理 | 第36-37页 |
·储备液的制备 | 第36页 |
·标准系列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内标液的制备 | 第36页 |
·甘露醇血浆样品前处理 | 第36-37页 |
·衍生化方法的确定 | 第37-38页 |
·衍生化溶剂种类的选择 | 第37页 |
·衍生化溶剂剂量的考察 | 第37页 |
·衍生化温度和时间的考察 | 第37-38页 |
·方法的专属性 | 第38-39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与最低检测浓度的测定 | 第39-40页 |
·回收率测定 | 第40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40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40-42页 |
·血浆样品室温下放置 6h 的稳定性考察 | 第40-41页 |
·血浆样品融冻循环后的稳定性考察 | 第41页 |
·血浆样品-20℃冷冻放置 60d 后的稳定性考察 | 第41-42页 |
·右旋糖酐 40 对该法测定甘露醇血药浓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43页 |
·内标的选择 | 第43-44页 |
·样品的前处理方案的选择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右旋糖酐 40 甘露醇注射剂的药动学研究 | 第45-50页 |
·实验目的 | 第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实验方案 | 第46-47页 |
·给药方法、时间及剂量 | 第46页 |
·采血时间 | 第46页 |
·样品的制备及贮存 | 第46页 |
·血浆样品测定方法 | 第46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第47-48页 |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甘露醇注射液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 | 第50-59页 |
·实验目的 | 第50页 |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受试动物 | 第51页 |
·血样采集及药效测量 | 第51页 |
·血浆样品测定方法 | 第51页 |
·数据分析方法及结果 | 第51-56页 |
·药动学测定结果 | 第51页 |
·药效学测定结果 | 第51-53页 |
·PK-PD 模型的建立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插管方法的选择 | 第56页 |
·麻醉剂量的选择 | 第56页 |
·模型讨论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右旋糖酐 40 甘露醇注射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 | 第59-66页 |
·实验目的 | 第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受试动物 | 第59-60页 |
·血样采集及药效测量 | 第60页 |
·血浆样品测定方法 | 第60页 |
·数据分析方法与结果 | 第60-64页 |
·药动学测定结果 | 第60页 |
·药效学测定结果 | 第60-62页 |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拟合 | 第62-64页 |
·单方组与复方组模型比较与分析 | 第64页 |
·讨论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