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 真姬菇概述 | 第11-12页 |
·真姬菇的分类学地位 | 第11页 |
·真姬菇生态习性与分布 | 第11页 |
·真姬菇的栽培史与现状 | 第11页 |
·真姬菇食药用价值 | 第11-12页 |
2 真姬菇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2-13页 |
·形态学特征研究 | 第12页 |
·生理学特性研究 | 第12-13页 |
3 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的研究 | 第13-17页 |
·食用菌菌种质量问题 | 第13-14页 |
·保持菌种质量的对策 | 第14-15页 |
·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方法 | 第15-17页 |
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真姬薛菌种质量整合定量评价方法(LBL)的构建 | 第19-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化学试剂 | 第1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培养基质制备 | 第20页 |
·生长性试验 | 第20页 |
·结实性试验 | 第20页 |
·液体培养 | 第20页 |
·可见光谱分析 | 第20-21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1页 |
·数据分析处理 | 第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经典质量评价方法对供试菌株评价结果分析 | 第21-22页 |
·结实性试验各产量性状分析 | 第22-23页 |
·LBL评价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LBL评价结果与真姬菇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4-25页 |
·LBL评价结果与真姬菇营养生长情况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真姬菇菌种质量与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6-27页 |
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LBL评价方法与真姬菇表观商品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9-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供试菌株 | 第29页 |
·化学试剂 | 第2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培养基质制备 | 第29-30页 |
·结实性试验 | 第30页 |
·液体培养 | 第30页 |
·可见光谱分析 | 第30页 |
·数据分析处理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LBL评价与真姬菇菌盖直径相关性分析 | 第30-32页 |
·LBL评价与真姬菇菌盖厚度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LBL评价与真姬菇菌柄长度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LBL评价与真姬菇菌柄直径相关性分析 | 第34-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LBL评价方法的优化研究 | 第37-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化学试剂 | 第37-3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8页 |
·培养基质制备 | 第38页 |
·液体培养 | 第38页 |
·可见光谱分析 | 第38页 |
·数据分析处理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0页 |
·碳源对LBL评价显著性分析 | 第38-41页 |
·氮源对LBL评价显著性分析 | 第41-43页 |
·正交优化各因素与LBL评价结果关联度分析 | 第43-46页 |
·正交优化各因素与LBL评价结果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46-48页 |
·正交优化各因素不同水平均数多重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正交优化结果验证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申请专利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