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21页 |
一、论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四、可能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乡土依恋——农民德育的根基与困境 | 第21-35页 |
一、关于农民乡土依恋的道德认识 | 第21-27页 |
(一) 乡土依恋的释义 | 第21-22页 |
(二) 乡土依恋的特征 | 第22-24页 |
(三) 乡土里“长出”的农民道德 | 第24-27页 |
二、转型时期农民面临的道德选择及其道德困境 | 第27-31页 |
(一) 农民城市情结与乡土依恋之间道德“挣扎” | 第27-30页 |
(二) 农民道德“钟摆”引发的德育困境 | 第30-31页 |
三、从乡土依恋反思农民德育 | 第31-35页 |
(一) 加固农民乡土依恋的根基 | 第31-34页 |
(二) 走出农民德育的困境 | 第34-35页 |
第二章 从乡土依恋看农民德育现状与问题——基于邓村个案调查 | 第35-73页 |
一、邓庄村的背景资料 | 第36-41页 |
(一) 村庄的地理与历史 | 第36-37页 |
(二) 村民生产与生活 | 第37-39页 |
(三) 人口资料与习俗 | 第39-41页 |
二、农民乡土依恋的德育功能与式微 | 第41-73页 |
(一) 乡土依恋及其对农民德育的影响和问题 | 第41-65页 |
1、土地劳作:农民德育的形成条件 | 第41-46页 |
2、居住方式:农民德育的角色定位 | 第46-53页 |
3、家族关系:农民德育的制约保障 | 第53-58页 |
4、邻里和谐:农民德育的天然环境 | 第58-60页 |
5、婚姻过程:农民德育的传统途径 | 第60-63页 |
6、娱乐习俗:农民德育的基本形式 | 第63-65页 |
(二) “老根发新芽”——基于邓村调查的德育启示 | 第65-73页 |
1、德育:守望乡土素材的源泉 | 第66-68页 |
2、农民:守住道德心灵的家园 | 第68-73页 |
第三章 农民德育必要性——基于农村文明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审视 | 第73-83页 |
一、农村文明:存在抑或消失 | 第73-75页 |
二、农村教育的价值何在 | 第75-77页 |
三、农民德育路在何方 | 第77-78页 |
四、国外农民德育的借鉴与启示 | 第78-83页 |
(一) 韩国“新村运动”:重视农民道德精神的培养 | 第78-79页 |
(二) 印度“乡村治理”:加强农民道德传统的弘扬 | 第79-80页 |
(三) 以色列“基布兹”:促进农民道德观念的内化 | 第80-83页 |
第四章 农民德育的企盼与展望 | 第83-87页 |
一、乡土意识的回归和价值追求 | 第83-85页 |
(一) 回归乡土理想生活的农民德育 | 第83-84页 |
(二) 回归乡村传统美德的农民德育 | 第84页 |
(三) 回归农民精神世界的农民德育 | 第84页 |
(四) 回归德育本体价值的农民德育 | 第84-85页 |
二、农民德育的未来 | 第85-87页 |
(一) 农民德育即乡土生活 | 第85-86页 |
(二) 农民德育超越乡土生活 | 第86页 |
(三) 农民德育是传统与现代道德资源的融合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