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构造样式及其与油气关系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4页 |
|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1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 2 地质概况 | 第14-28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0页 |
|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4-16页 |
| ·区域地层层序 | 第16-18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8-20页 |
| ·主要区域性深大断裂 | 第20-22页 |
| ·兰聊断裂带 | 第20-22页 |
| ·黄河断裂带 | 第22页 |
| ·地质特征 | 第22-28页 |
| ·基底特征 | 第22-23页 |
| ·盖层特征及构造体系划分 | 第23-28页 |
| 3 构造样式分析方法和构造确证基本准则 | 第28-36页 |
| ·构造样式分析方法 | 第28-34页 |
| ·构造样式概念 | 第28-29页 |
| ·构造样式分类 | 第29-32页 |
| ·构造样式鉴别 | 第32-33页 |
| ·构造样式分析 | 第33-34页 |
| ·构造确证基本准则 | 第34-36页 |
| 4 构造样式分析 | 第36-51页 |
| ·基底走滑构造 | 第36页 |
| ·基底潜山构造类型 | 第36-38页 |
| ·潜山的一般概念 | 第36页 |
| ·潜山轮廓 | 第36-37页 |
| ·潜山构造类型 | 第37-38页 |
| ·正断层系构造样式 | 第38-45页 |
| ·正断层系的基本构造样式 | 第38-42页 |
| ·斜滑正断层构造样式 | 第42-45页 |
| ·伸展褶皱相关理论 | 第45-47页 |
| ·伸展褶皱基本概念和类型 | 第45页 |
| ·断展褶皱 | 第45页 |
| ·变换带褶皱 | 第45页 |
| ·逆牵引(滚动)褶皱 | 第45-47页 |
| ·研究区断裂体系的伸展褶皱类型 | 第47-51页 |
| ·马厂断展背斜构造带 | 第47-49页 |
| ·三春集断展背斜构造带 | 第49页 |
| ·厂东大型逆牵引(滚动)背斜构造带 | 第49页 |
| ·马东北变换带背斜 | 第49-50页 |
| ·马12 双向叠加滚动背斜 | 第50-51页 |
| 5 断层分段性与变换带分析 | 第51-72页 |
| ·断层分段性 | 第51-53页 |
| ·正断层生长连接的一般模式 | 第51-52页 |
| ·断层分段连接的地质表现 | 第52-53页 |
| ·主要断裂构造带活动特征 | 第53-61页 |
| ·马厂断层活动特征 | 第53-55页 |
| ·马东断层的活动特征 | 第55-57页 |
| ·厂东断层的活动特征 | 第57-60页 |
| ·三春集断裂构造带 | 第60-61页 |
| ·变换构造分析 | 第61-72页 |
| ·变换构造研究进展 | 第61-64页 |
| ·马厂地区变换构造特征分析 | 第64-68页 |
| ·马厂地区变换构造带的形成机制 | 第68-72页 |
| 6 构造样式与油气关系 | 第72-79页 |
| ·马厂地区油气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72-73页 |
| ·烃源岩分析 | 第72页 |
| ·储集层与盖层分析 | 第72-73页 |
| ·构造与油气聚集关系 | 第73-76页 |
| ·马东断层系疏导模式 | 第73-74页 |
| ·变换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 第74-76页 |
| ·成藏模式及勘探目标区 | 第76-79页 |
| ·复杂断块群油气藏 | 第76-77页 |
| ·变换构造带勘探目标区 | 第77页 |
| ·伸展褶皱勘探目标区 | 第77-79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附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