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19页 |
| ·研究区地理简况 | 第11-12页 |
| ·区域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进展 | 第12-16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8-19页 |
| 2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 第19-40页 |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19-22页 |
| ·松潘-阿坝构造带 | 第19-20页 |
| ·西秦岭构造带 | 第20页 |
| ·龙门山构造带 | 第20-21页 |
| ·摩天岭构造带 | 第21-22页 |
| ·研究区地层 | 第22-31页 |
| ·元古界(Pt) | 第22-24页 |
| ·下古生界(Pz_1) | 第24-26页 |
| ·上古生界(Pz_2) | 第26-29页 |
| ·中生界(Mz) | 第29-31页 |
| ·研究区岩浆作用 | 第31-40页 |
| ·火成岩类型 | 第31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31-32页 |
| ·岩石化学特征 | 第32-34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4-37页 |
| ·成因与构造背景分析 | 第37-40页 |
| 3 摩天岭地区构造地质特征 | 第40-57页 |
|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第40页 |
| ·实测构造剖面特征 | 第40-48页 |
| ·平武-木座(F-F’,G-G’)与南坪-平石板(E-E')构造剖面 | 第41-45页 |
| ·文县-碧口-姚渡(C-C')构造剖面 | 第45页 |
| ·茂县(I-I')-松潘-九寨沟(H-H')构造剖面 | 第45-48页 |
| ·研究区断裂系统 | 第48-51页 |
| ·玛曲-略阳断裂带 | 第48-49页 |
| ·岷江断裂带 | 第49页 |
| ·荷叶断裂带 | 第49-50页 |
| ·雪山梁子断裂带 | 第50页 |
| ·青川-平武断裂带 | 第50-51页 |
| ·构造层次与样式 | 第51-53页 |
| ·基底变形构造样式 | 第52页 |
| ·盖层变形构造样式 | 第52-53页 |
| ·地块形成与演化 | 第53-57页 |
| ·太古代-晚元古代早期古老基底及海槽演化 | 第54页 |
| ·晚元古代晚期-古生代泛扬子大陆多旋回演化 | 第54-55页 |
| ·中生代时期构造演化 | 第55-57页 |
| 4 摩天岭地区石油地质条件 | 第57-67页 |
| ·研究区烃源岩 | 第57-63页 |
| ·烃源岩发育 | 第57页 |
| ·烃源岩分布 | 第57-60页 |
| ·烃源岩特征 | 第60-63页 |
| ·研究区储集层 | 第63-65页 |
| ·储集孔隙特征 | 第63页 |
| ·主要储层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4-65页 |
| ·研究区可能盖层 | 第65页 |
| ·研究区生储盖组合 | 第65页 |
| ·摩天岭地区含油气远景 | 第65-67页 |
| 5 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67-69页 |
| ·主要认识 | 第67-68页 |
| ·存在问题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