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 第9-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五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执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的核心地位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执政党是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主体 | 第18-21页 |
一、公共政策与政府政策 | 第18-19页 |
二、公共政策行为主体分析 | 第19-20页 |
三、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主体——执政党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执政党选举制度优化的重大意义 | 第21-24页 |
一、执政党选举制度优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推进 | 第21页 |
二、执政党选举制度优化与政治权力体系改善 | 第21-22页 |
三、执政党选举制度优化与公共政策质量提升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执政党选举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基于优化公共政策制定的思考 | 第24-34页 |
第一节 执政党选举制度与公共政策议程 | 第24-27页 |
一、公共政策企业家开启公共政策议程 | 第24页 |
二、执政党选举制度决定公共政策企业家主体 | 第24-27页 |
第二节 执政党选举制度与公共政策制定 | 第27-32页 |
一、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系统 | 第27-28页 |
二、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的五大关系 | 第28-31页 |
三、执政党选举制度创新对公共政策制定系统五大关系的作用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执政党选举制度创新与执政党制定政策能力提升的关系 | 第32-34页 |
一、执政党选举制度创新促进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科学化 | 第32页 |
二、执政党选举制度创新利于公共政策制定中民主价值的彰显 | 第32-33页 |
三、执政党选举制度创新与公共政策制定冲突缓解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中西执政党选举制度比较分析 | 第34-45页 |
第一节 我国执政党选举制度规定与实践 | 第34-36页 |
一、执政党选举制度规定 | 第34-35页 |
二、执政党选举制度实践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西方政党选举制度及其启示 | 第36-38页 |
一、西方政党选举制度概要 | 第36-37页 |
二、西方政党选举制度启示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我国执政党选举制度的症结与问题 | 第38-45页 |
一、我国执政党选举制度与西方政党选举制度之比较 | 第38-39页 |
二、我国执政党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9-45页 |
第五章 我国执政党选举制度创新:对策构想与路径 | 第45-56页 |
第一节 对策构想 | 第45-47页 |
一、创新动力 | 第45页 |
二、整体战略 | 第45-46页 |
三、基本思路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执政党选举制度创新路径选择 | 第47-55页 |
一、完善党员代表候选人制度设计 | 第47-50页 |
二、完善实质性的差额选举制度,运行竞争机制 | 第50页 |
三、建立组织安排与党员民主选举相结合的现行选任体制 | 第50-52页 |
四、创新选举后的党员选民监督、弹劾与罢免机制 | 第52-53页 |
五、构建具有共识的选举制度文化 | 第53-55页 |
第三节 执政党选举制度创新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一、差额选举制度研究不够成熟 | 第55页 |
二、候选人提名程序需探索多种方式 | 第55页 |
三、欠缺多角度、跨学科对执政党选举制度进行研究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