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公共政策的概念 | 第13-14页 |
·公平性的概念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对国内外公共住房政策公平性的简短评述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住房保障理论概述及公租房政策的公平性 | 第19-24页 |
·国、内外住房保障理论概述 | 第19-22页 |
·政府宏观调控理论 | 第19页 |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9-20页 |
·社会和谐理论 | 第20-21页 |
·三种理论对我国公共租赁房政策的实效意义 | 第21-22页 |
·我国公共租赁房政策的公平性 | 第22-24页 |
·公共政策过程的发展阶段 | 第22页 |
·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 | 第22-23页 |
·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共租赁房政策公平性缺失的表现——以深圳市为例 | 第24-32页 |
·“夹心层”群体利益被忽视 | 第24-25页 |
·“夹心层”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 | 第24-25页 |
·政府对“夹心层”群体认知不足 | 第25页 |
·政策制定体系缺乏保障性 | 第25-28页 |
·开放性不够,保障对象偏离 | 第25-27页 |
·资金不足,土地政策供给疲软 | 第27-28页 |
·政策实施偏离保障宗旨 | 第28-30页 |
·房源不足,建设速度慢 | 第28-29页 |
·轮换周期长,租金不合理 | 第29页 |
·位置偏远,公共配套设施不健全 | 第29-30页 |
·政策内、外监督力度小 | 第30-32页 |
·政府监管、审查不到位 | 第30页 |
·社会监督不力、流于形式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共租赁房政策公平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2-39页 |
·政策决策机制滞后,保障水平较弱 | 第32-33页 |
·政策主体偏差,对夹心层弱势群体认知不足 | 第32页 |
·决策机制缺乏对相关群体利益的考察和分析 | 第32-33页 |
·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 第33-35页 |
·政策前瞻性不强,住房政策供求关系失衡 | 第33-34页 |
·分税值体制下地方财政不足 | 第34-35页 |
·住房建设的市场参与性不强 | 第35页 |
·政府管理部门存在缺位、失范行为 | 第35-39页 |
·政府透明度不够,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5-36页 |
·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法律体系滞后 | 第36-37页 |
·政府存在利益寻租行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保障我国公共租赁房政策公平性的路径分析 | 第39-47页 |
·以完善保障体系为框架,保证住房公平性 | 第39-41页 |
·积极消除制度合理性和缺位性排斥 | 第39-40页 |
·科学、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和住房保障方式 | 第40-41页 |
·以服务性政府为理念,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 | 第41-43页 |
·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落实政府的责任 | 第41页 |
·创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保障资金渠道 | 第41-42页 |
·培育民营化、社会化的住房供应 | 第42-43页 |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政府行政行为 | 第43-47页 |
·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增加制度管理的有效性 | 第43-44页 |
·创新监督管理模式,加大监督力量 | 第44-45页 |
·完善政策评估体系,增强保障性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