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研究的创新 | 第17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17-18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生态农业的概念 | 第18页 |
·生态农业的特点 | 第18-19页 |
·生态农业生产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19页 |
·经济学理论 | 第1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3 我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 第21-32页 |
·我国生态农业产生的背景 | 第21-25页 |
·国际可持续发展运动的兴起 | 第21-22页 |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22-25页 |
·我国传统农业中朴素的生态学思想 | 第25页 |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 | 第25-28页 |
·起步阶段 | 第25-26页 |
·探索阶段 | 第26-27页 |
·稳步发展和提高阶段 | 第27-28页 |
·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 第28-32页 |
·追求农业综合发展,而非单一的生态目标 | 第28-29页 |
·强调合理增加农业投入,而非系统的自我维持 | 第29页 |
·强调发挥农业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涉及面更加多元化 | 第29-30页 |
·在发展农业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与传统技术的结合 | 第30页 |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第30-31页 |
·政府参与性强 | 第31-32页 |
4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黑龙江省2县、1市为个案 | 第32-43页 |
·拜泉县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 第32-35页 |
·拜泉县区域概况 | 第32页 |
·拜泉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32-35页 |
·肇东市的区域循环模式生态农业 | 第35-38页 |
·肇东市区域概况 | 第35页 |
·肇东市区域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35-38页 |
·萝北县的生态旅游型农业 | 第38-40页 |
·萝北县区域概况 | 第38页 |
·萝北县生态旅游型生态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38-40页 |
·黑龙汀省2县、1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40-43页 |
·科学规划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 第40-41页 |
·多渠道融资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 第41页 |
·建立健全的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41-43页 |
5 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43-51页 |
·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43-46页 |
·认识因素 | 第43页 |
·政策因素 | 第43-44页 |
·法律因素 | 第44页 |
·技术因素 | 第44-45页 |
·经营方式因素 | 第45页 |
·组织建设因素 | 第45页 |
·推广力度因素 | 第45-46页 |
·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 第46-51页 |
·加强生态农业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生态农业参与意识 | 第46页 |
·改进相关政策制度,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 | 第46-47页 |
·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 第47-48页 |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创建完备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 第48页 |
·重视龙头企业等组织培育,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程度 | 第48-49页 |
·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协调发展 | 第49页 |
·围绕农业发展三大目标,加大生态农业的推广力度 | 第49-51页 |
6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