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概述 | 第12-15页 |
| ·转换层高支模体系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 第12-14页 |
| ·模板支撑架体系工程事故频发 | 第14页 |
| ·支撑破坏形式及原因 | 第14-15页 |
| ·转换大梁模板支架体系基本构架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 ·设计计算方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 ·试验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可靠度研究进展 | 第19页 |
| ·几种计算模型的回顾 | 第19-20页 |
| ·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21-23页 |
| 第2章 转换大梁超高模板支架的计算 | 第23-36页 |
| ·概述 | 第23页 |
| ·模板支架设计计算 | 第23-27页 |
| ·模板及其支架荷载统计 | 第23-25页 |
| ·荷载效应组合计算 | 第25页 |
| ·现浇混凝土模板体系计算 | 第25-27页 |
| ·工程实例计算 | 第27-33页 |
| ·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 ·模板支撑方案的选择 | 第28-30页 |
| ·转换大梁模板支撑体系计算 | 第30-33页 |
| ·对现行计算方法的探讨 | 第33-34页 |
| ·荷载统计方面 | 第33页 |
| ·立杆计算长度取值方面 | 第33-34页 |
| ·扣件引起荷载偏心的影响 | 第34页 |
| ·关于扣件节点的简化处理 | 第34页 |
| ·中外规范的比较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转换大梁模板支撑体系有限元分析 | 第36-42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ANSYS 有限元软件简介及分析过程 | 第36-37页 |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37-41页 |
| ·空间整体模型的选用及建立 | 第37-40页 |
|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转换大梁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分析 | 第42-55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关于稳定性分析的主要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 ·目前规范使用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 第42-43页 |
| ·模板支撑架其它主要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 ·模板支撑体系屈曲分析 | 第44-47页 |
| ·模板高支撑体系整体稳定分析模型 | 第44-45页 |
| ·连续压杆屈曲分析 | 第45-47页 |
| ·ANSYS 结构屈曲分析 | 第47-50页 |
| ·结构稳定问题简介 | 第47页 |
| ·ANSYS 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47-48页 |
| ·基于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 ANSYS 屈曲分析 | 第48-50页 |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50-54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架的整体稳定性 | 第52-54页 |
| ·本章总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各种因素对高支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61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各种构造因素对高支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8页 |
| ·扫地杆对高支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剪刀撑对高支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立杆顶层伸出长度对高支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各种非构造因素对高支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 ·支架底端约束对高支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页 |
| ·钢管直径、壁厚对高支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楼板支撑对转换大梁高支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本章总结 | 第60-6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