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前言 | 第14-27页 |
·花生与黄曲霉 | 第15-17页 |
·黄曲霉和黄曲霉毒素 | 第15-16页 |
·黄曲霉侵染花生机理 | 第16页 |
·黄曲霉侵染花生的防治方法 | 第16-17页 |
·花生抗病基因分离克隆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抗病基因分离克隆的类型 | 第17-18页 |
·NBS 类抗病基因研究及应用 | 第18-19页 |
·RACE 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 | 第19-24页 |
·RACE 技术 | 第19-22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 | 第22-24页 |
·干旱胁迫下花生抗氧化机制研究 | 第24-25页 |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 第24页 |
·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抗氧化作用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与目的意义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2 花生 NBS 结构域基因 PnAG_3全长 cDNA 的克隆 | 第27-48页 |
·引言 | 第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植物材料 | 第27-28页 |
·菌种及质粒 | 第28页 |
·实验所用仪器 | 第28页 |
·酶及生化试剂 | 第28-29页 |
·所用引物 | 第29页 |
·花生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9-30页 |
·提取总 DNA 的质量检测 | 第30页 |
·简并引物 PCR 克隆目的片段 | 第30页 |
·PCR 产物的回收及克隆 | 第30页 |
·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30-31页 |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1-32页 |
·测序结果分析 | 第32页 |
·RACE 引物设计 | 第32页 |
·花生种皮总 R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32-33页 |
·反转录与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33-34页 |
·SAMRT RACE 基因全长扩增 5’端扩增 | 第34-35页 |
·SAMRT RACE 基因全长扩增 3’端扩增 | 第35页 |
·全序列扩增检验与序列分析 | 第35-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NBS 抗病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 第37页 |
·RACE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全长序列分析 | 第39-44页 |
·BLAST 分析同源性比较结果 | 第44页 |
·R 基因同源序列的比较 | 第44-46页 |
·PnAG_3基因编码蛋白质产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3 荧光定量 PCR 方法的建立及基因 PnAG_3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8-56页 |
·引言 | 第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植物材料 | 第48页 |
·实验所用仪器 | 第48页 |
·酶及生化试剂 | 第48-49页 |
·荧光定量所用引物 | 第49页 |
·田间花生种植及取样设计 | 第49页 |
·重组质粒 pMD18-T- PnAG_3和 pMD18-T-Actin 的构建 | 第49-50页 |
·SYBR Green I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0页 |
·PnAG_3在两花生品种中的表达水平检测 | 第50-51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花生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1-52页 |
·SYBR Green I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2-54页 |
·两花生品种中 PnAG_3表达水平检测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苗期干旱对花生抗病相关基因 PnAG_3的表达及抗旱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6-64页 |
·引言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植物材料 | 第56页 |
·实验所用仪器 | 第56页 |
·酶及生化试剂 | 第56-57页 |
·实验设计 | 第57-58页 |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第58页 |
·荧光定量 PCR 法测定基因 PnAG_3的表达量差异 | 第58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花生苗期干旱胁迫对花生叶片抗氧化酶体系活性的影响 | 第58-61页 |
·花生苗期干旱胁迫对花生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基因 PnAG_3的表达量差异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黄曲霉侵染对花生基因 PnAG_3表达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64-70页 |
·引言 | 第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植物材料 | 第64页 |
·实验所用仪器 | 第64页 |
·酶及生化试剂 | 第64页 |
·黄曲霉菌种的培养 | 第64-65页 |
·样品的处理及取样 | 第65页 |
·黄曲霉侵染后花生中 PnAG_3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65页 |
·傅里叶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花生品质 | 第65-66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69页 |
·黄曲霉侵染后不同花生品种中 PnAG_3基因表达量变化 | 第66-67页 |
·黄曲霉侵染后花生产量的变化情况 | 第67页 |
·黄曲霉侵染后花生品质的变化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黄曲霉侵染对花生产毒及品质的影响 | 第70-76页 |
·引言 | 第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植物材料 | 第70页 |
·实验所用仪器 | 第70页 |
·酶及生化试剂 | 第70页 |
·黄曲霉菌种的培养 | 第70页 |
·花生种子的黄曲霉侵染方法及取样设置 | 第70-71页 |
·黄曲霉毒素的提取方法 | 第71页 |
·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测定 | 第71-72页 |
·黄曲霉侵染种子后种子品质的测定 | 第72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5页 |
·黄曲霉侵染种子后花生种皮及籽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变化 | 第72-74页 |
·黄曲霉侵染种子后花生种子品质变化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7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8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