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参数优化与再生制动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致谢 | 第8-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研究混合动力客车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 第16-20页 |
| ·国外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状况 | 第16-19页 |
| ·国内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状况 | 第19-20页 |
| ·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 第20-21页 |
|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混合动力客车构型选择与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 第23-41页 |
| ·混合动力汽车构型和特点 | 第23-25页 |
|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23-24页 |
|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24页 |
|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24-25页 |
| ·混合动力客车动力构型选定 | 第25-26页 |
| ·城市客车运行工况的特点 | 第25-26页 |
| ·混合动力客车动力构型选定 | 第26页 |
| ·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各部件选型 | 第26-28页 |
| ·发动机-发电机组的选型 | 第26-27页 |
| ·驱动电机选型 | 第27页 |
| ·动力电池选型 | 第27-28页 |
| ·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 第28-36页 |
| ·整车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 第28-29页 |
| ·发动机-发电机组参数选择 | 第29-30页 |
| ·驱动电机参数选择 | 第30-34页 |
| ·电池参数选择 | 第34-35页 |
| ·传动比选择 | 第35-36页 |
| ·混合动力客车多能源控制策略的设计 | 第36-40页 |
| ·串联式混合动力客车能量流动模式 | 第36-37页 |
| ·串联式混合动力客车多能源控制策略 | 第37-39页 |
| ·串联混合动力客车多能源控制策略设计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41-65页 |
| ·混合动力客车建模 | 第41-55页 |
|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41-44页 |
| ·电机模型 | 第44-48页 |
| ·电池组建模 | 第48-49页 |
| ·后轮驱动客车动力学模型及整车控制器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 ·制动力分配模块的建立 | 第51-53页 |
| ·混合动力客车多能源控制策略建模 | 第53-55页 |
| ·ADVISOR 软件介绍 | 第55-57页 |
| ·ADVISOR 仿真原理 | 第55-56页 |
| ·ADVISOR 软件的仿真界面 | 第56-57页 |
| ·ADVISOR 的仿真方法 | 第57页 |
| ·ADVISOR 参数输入 | 第57-61页 |
| ·整车模型数据输入 | 第58页 |
| ·发动机万有特性图的输入 | 第58-59页 |
| ·串联混合动力客车模型其他数据输入 | 第59-60页 |
| ·选择测试循环工况 | 第60-61页 |
| ·模型仿真运行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 ·串联混合动力客车性能仿真 | 第61-62页 |
| ·串联混合动力客车动力性、经济性仿真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基于正交法的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参数优化 | 第65-72页 |
| ·正交试验法简介 | 第65-66页 |
| ·正交试验法的特点 | 第65页 |
| ·正交试验法数据处理方法 | 第65-66页 |
| ·正交试验法步骤 | 第66页 |
| ·正交试验参数优化匹配方案设计 | 第66-70页 |
| ·正交试验目的及考核指标的制定 | 第67-68页 |
| ·正交试验因素和水平的选择 | 第68-70页 |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70页 |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混合动力客车再生制动研究 | 第72-85页 |
| ·研究混合动力客车再生制动的意义 | 第72-73页 |
| ·再生制动理论分析 | 第73-76页 |
| ·传统汽车整车制动力学分析 | 第73-74页 |
|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 第74-76页 |
| ·基于理想制动力分配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设计 | 第76-79页 |
| ·基于理想制动力分配的再生制动控制逻辑设计 | 第76-77页 |
| ·基于理想制动力分配的制动力控制策略 | 第77-79页 |
| ·前后轮制动力分配策略中关键点选取说明 | 第79页 |
| ·基于STATEFLOW 建立制动力分配模型 | 第79-83页 |
| ·需求前后轮制动力控制模型的建立 | 第80-82页 |
| ·电机可产生的最大后轮再生制动力模型的建立 | 第82页 |
| ·电池可吸收的最大后轮再生制动力确定模块的建立 | 第82-83页 |
| ·混合动力客车再生制动模型仿真分析 | 第83-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六章 混合动力客车样车试验研究 | 第85-89页 |
| ·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样车道路试验 | 第85-87页 |
| ·试验项目 | 第85页 |
| ·测试仪器和试验样车 | 第85页 |
| ·试验依据 | 第85页 |
|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85-87页 |
| ·混合动力城市客车道路试验数据处理 | 第87-88页 |
| ·起步加速0 到50km/h 时间(s)曲线 | 第87-88页 |
| ·等速燃料消耗量曲线 | 第88页 |
| ·动力性和经济性试验结果 | 第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 ·论文总结 | 第89页 |
| ·工作展望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在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