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二、研究相关动态 | 第13-17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17页 |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第一节 融资融券的定义 | 第19页 |
第二节 融资融券交易的特点 | 第19-20页 |
一、融资融券的交易量可以进行调节 | 第19页 |
二、融资融券有利于保持资金流通的连贯性 | 第19-20页 |
三、融资融券交易包含两层信用关系 | 第20页 |
四、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加大交易量 | 第20页 |
第三节 融资融券交易的功能 | 第20-24页 |
一、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的积极作用 | 第20-22页 |
二、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的负面作用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 第24-32页 |
第一节 我国证券市场开展融资融券交易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一、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单边市特征和波动性 | 第24页 |
二、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地下信用交易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意义 | 第25-28页 |
一、有利于一级市场证券的成功发行 | 第25页 |
二、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平稳发展 | 第25-26页 |
三、有利于培养机构投资者 | 第26页 |
四、促进证券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 第26-27页 |
五、有利于促进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 | 第27页 |
六、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相协调 | 第27-28页 |
七、融资融券交易是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制度基础 | 第28页 |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开展融资融券交易的条件 | 第28-32页 |
一、新《证券法》和《试点管理理办法》为开展信用交易提供基础 | 第28页 |
二、创新类证券公司具备开展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条件 | 第28页 |
三、投资者风险意识和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化有利于规避交易风险 | 第28-29页 |
四、融资融券交易的技术条件初步具备 | 第29-30页 |
五、相对健全的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融资融券制度比较及经验借鉴 | 第32-50页 |
第一节 美国融资融券:市场化的分散授信模式 | 第32-37页 |
一、美国融资融券的发展历史 | 第32页 |
二、美国融资融券的模式 | 第32-34页 |
三、美国融资融券的交易制度 | 第34-35页 |
四、美国融资融券的监管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日本融资融券:单轨制下的集中授信模式 | 第37-42页 |
一、日本融资融券的发展历史 | 第37页 |
二、日本融资融券的模式 | 第37-39页 |
三、日本融资融券的交易制度 | 第39-40页 |
四、日本融资融券的监管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台湾融资融券:双轨制下的集中授信模式 | 第42-47页 |
一、台湾融资融券的发展历史 | 第42-43页 |
二、台湾融资融券的模式 | 第43-45页 |
三、台湾融资融券的交易制度 | 第45-46页 |
四、台湾融资融券的监管 | 第46-47页 |
第四节 美、日、台融资融券制度的比较 | 第47-48页 |
一、美国的信用交易制度总体上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 第47页 |
二、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信用交易制度监管较严 | 第47-48页 |
第五节 对我国发展融资融券市场的借鉴意义 | 第48-50页 |
一、根据我国国情选择融资融券交易模式 | 第48页 |
二、建立健全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 第48-49页 |
三、证券金融公司是向市场化模式的过渡形式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我国开展融资融券交易的探讨 | 第50-67页 |
第一节 融资融券业务授信模式的选择标准和原则 | 第50-51页 |
一、选择融资融券业务授信模式的基本依据 | 第50-51页 |
二、选择融资融券业务授信模式的原则 | 第51页 |
第二节 我国融资融券制度模式选择 | 第51-60页 |
一、全景规划 | 第51-52页 |
二、证券金融公司的建立应与现实对接 | 第52-54页 |
三、强化风险管理机制 | 第54-55页 |
四、业务方案的初步设计 | 第55-57页 |
五、参与主体与职能分工的确定 | 第57-58页 |
六、业务流程的细化安排 | 第58-60页 |
第三节 融资融券交易的潜在风险和防范措施 | 第60-65页 |
一、信用风险 | 第61-62页 |
二、市场风险 | 第62-63页 |
三、流动性风险 | 第63页 |
四、操作风险 | 第63-64页 |
五、法律风险 | 第64页 |
六、系统风险 | 第64-65页 |
第四节 加强完善融资融券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 | 第65-67页 |
一、加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65页 |
二、协调和完善监管机制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