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柔性司法的理论脉络 | 第12-19页 |
第一节 柔性司法的概述 | 第12-14页 |
一、 柔性司法的概念 | 第12页 |
二、 柔性司法提出的现实背景 | 第12-14页 |
三、 柔性司法的现实意义 | 第14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柔性司法的理论根基 | 第14-16页 |
一、 中国法律的传统讲求“无讼” | 第14-15页 |
二、 天理、国法、人情三者协调统一的法律传统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西方法律思想中柔性司法的理论沿革 | 第16-19页 |
一、 柔性司法与司法能动主义的关系 | 第16-17页 |
二、 柔性司法与司法克制主义的关系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语境下柔性司法的要义 | 第19-24页 |
第一节 柔性司法——司法能动性与司法克制性的统一 | 第19-21页 |
一、 司法能动性与司法克制性的统一是柔性司法的内在要求 | 第19页 |
二、 司法能动性与司法克制性的辩证关系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柔性司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 第21-22页 |
一、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概念界定 | 第21页 |
二、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柔性司法——单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 第22-24页 |
一、 我国社会矛盾的解决机制 | 第22-23页 |
二、 构建完整而统一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体系是柔性司法的内在的本质需求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柔性司法在当代中国的实现路径 | 第24-32页 |
第一节 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实现柔性司法的前提 | 第24-27页 |
一、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涵义 | 第24-25页 |
二、 为何要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 第25-26页 |
三、 赋予法官怎样的自由裁量权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追求裁判的可接受性——实现柔性司法的方向标 | 第27-29页 |
一、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内涵 | 第27页 |
二、 为何追求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 | 第27-28页 |
三、 如何实现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完善调解制度——实现柔性司法的主要手段 | 第29-32页 |
一、 完善调解制度是实现司法柔性化的必然选择 | 第29页 |
二、 完善调解制度的设想 | 第29-32页 |
第四章 柔性司法的均衡之道 | 第32-38页 |
第一节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控制 | 第32-33页 |
一、 制定细密、严谨、操作性强的实体法 | 第32-33页 |
二、 确保法官审判独立 | 第33页 |
三、 加快法官队伍精英化的建设 | 第33页 |
第二节 正确处理法律与民俗、道德及民意的关系 | 第33-35页 |
一、 坚持司法独立 | 第34页 |
二、 通过立法沟通司法和民意 | 第34页 |
三、 建构民意疏通渠道 | 第34页 |
四、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调解制度的边际考量 | 第35-38页 |
一、 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35页 |
二、 关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35-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