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辣椒育种 | 第11-17页 |
| ·辣椒杂交育种及种植现状 | 第11-12页 |
| ·杂种优势研究 | 第12-17页 |
| ·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的形式 | 第13-14页 |
| ·辣椒数量性状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辣椒的农艺性状及色素研究 | 第17-27页 |
| ·辣椒农艺性状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 ·辣椒的品质 | 第18-21页 |
| ·辣椒成熟过程中品质成分的变化 | 第19-21页 |
| ·辣椒果色品质的研究 | 第21-24页 |
| ·辣椒果色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类胡萝卜的生理机制研究 | 第22-23页 |
| ·植物色泽与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和含量的关系 | 第23-24页 |
| ·彩椒皮色遗传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黄色线辣椒杂种优势及遗传特性研究 | 第27-39页 |
| ·前言 | 第27页 |
| ·材料方法 | 第27-30页 |
| ·材料 | 第27-28页 |
|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 ·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 ·株高 | 第28页 |
| ·茎粗 | 第28页 |
| ·开展度 | 第28-29页 |
| ·单株产量 | 第29页 |
| ·单株结果数 | 第29页 |
| ·平均单果重 | 第29页 |
| ·果长 | 第29页 |
| ·果宽 | 第29页 |
| ·数据统计 | 第29-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 ·亲本与 F1 代果实成熟色表现 | 第30-32页 |
| ·线辣椒种质资源主要经济性状差异性分析 | 第32页 |
| ·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32-34页 |
| ·方差分析 | 第32-33页 |
| ·效应分析 | 第33-34页 |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34-36页 |
| ·一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黄色线辣椒的农艺性状及果实品质性状变化规律 | 第39-57页 |
| ·前言 | 第39-40页 |
| ·农艺性状的观察与测定 | 第40-43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线辣椒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40-42页 |
| ·始花节位 | 第40-41页 |
| ·株高 | 第41页 |
| ·茎粗 | 第41页 |
| ·单株主侧枝数 | 第41页 |
| ·植株开展度 | 第41页 |
| ·单株结果数 | 第41页 |
| ·果实长度 | 第41页 |
| ·果实宽度 | 第41页 |
| ·果形指数 | 第41页 |
| ·单果重 | 第41-42页 |
| ·果肉厚 | 第42页 |
| ·线辣椒果实营养成分的测定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 第42-43页 |
| ·维生素 C 含量测定 mg/100g | 第42页 |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 ·叶绿素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5页 |
| ·线辣椒植株性状与果实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 ·线辣椒植株性状与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7页 |
| ·线辣椒果实性状与果实营养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 ·果实营养成分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 第48-55页 |
| ·线辣椒果实成熟过程中 Vc 含量的变化 | 第48页 |
| ·线辣椒果实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48-49页 |
| ·线辣椒果实成熟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 ·线辣椒果实成熟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 ·线辣椒果实成熟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第51-55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55-57页 |
| ·线辣椒植株性状与果实性状的相关性 | 第55页 |
| ·线辣椒植株性状与营养成分的相关性 | 第55页 |
| ·线辣椒果实性状与果实营养成分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 ·线辣椒果实营养及商品品质成分在不同发育时期动态变化的讨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