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中职业科学家的自利性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3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及评述 | 第15-2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 | 第19-27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 第27-29页 |
| ·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9-34页 |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9-30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31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1-34页 |
| 2 基础研究的界定及自利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4-52页 |
| ·基础研究及从事基础研究的职业科学家 | 第34-45页 |
| ·基础研究在科学技术统计中的定义 | 第34-37页 |
| ·科学技术研究的分类与基础研究的界定 | 第37-42页 |
| ·科学家的定义与中国科学家的机构分布 | 第42-45页 |
| ·自利性及自利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45-52页 |
| ·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及人的自利性 | 第45-48页 |
| ·需要层次理论 | 第48-50页 |
| ·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理论 | 第50-52页 |
| 3 职业科学家的自利性及其实现路径 | 第52-90页 |
| ·科学研究的职业化 | 第52-56页 |
| ·科学研究职业化的概述 | 第52-53页 |
| ·科学研究职业化的实现机制 | 第53-56页 |
| ·职业科学研究的功利动机与职业科学家的自利性 | 第56-73页 |
| ·职业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功利动机 | 第56-62页 |
| ·职业科学家个人利益与同行承认的关联 | 第62-64页 |
| ·职业科学家获得同行承认的路径 | 第64-70页 |
| ·职业科学家的自利性 | 第70-73页 |
| ·职业科学家的自利性选择 | 第73-90页 |
| ·职业科学家履行组织角色的压力 | 第73-80页 |
| ·职业科学家多样化的自利性选择 | 第80-83页 |
| ·职业科学家自利性选择的政策启示 | 第83-90页 |
| 4 职业科学家自利性的效应分析 | 第90-111页 |
| ·基础研究的公益性 | 第90-93页 |
| ·基础研究的社会功能 | 第90-91页 |
| ·基础研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 | 第91-93页 |
| ·职业科学家自利行为的宏观效应 | 第93-102页 |
| ·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 第93-97页 |
| ·科学家对学科发展的预见 | 第97-98页 |
| ·职业科学家自利性的正面效应 | 第98-101页 |
| ·职业科学家自利性的负面效应 | 第101-102页 |
| ·基础研究遴选-资助模式对自利性正效应的引导 | 第102-111页 |
| ·协调基础研究公益性与私利性的资助遴选原则 | 第102-105页 |
| ·自下而上的遴选-资助模式对自利性正效应的引导 | 第105-107页 |
| ·上下相结合的遴选-资助模式对自利性正效应的引导 | 第107-111页 |
| 5 诱致自利性负效应的制度因素及对策分析 | 第111-157页 |
| ·诱致基础研究中急功近利的制度因素分析 | 第111-132页 |
| ·科学家个人效用的分析 | 第111-115页 |
| ·最常用的量化评价工具及其可靠性分析 | 第115-119页 |
| ·量化评价制度对急功近利行为的诱致 | 第119-127页 |
| ·诱致组织层面急功近利的制度因素 | 第127-132页 |
| ·诱致基础研究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因素分析 | 第132-145页 |
| ·科学研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 第132-135页 |
| ·科学研究中内在的防范机制与纠错机制 | 第135-139页 |
| ·惩处力度的不足对不端行为的诱致机制 | 第139-145页 |
| ·改进量化管理制度和抑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 第145-157页 |
| ·以质量为导向的一种量化评价思路 | 第145-151页 |
| ·抑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点思考 | 第151-157页 |
| 结论 | 第157-1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0-16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68-169页 |
| 致谢 | 第169-1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