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几种典型金属氚化物的~3He释放行为 | 第12-15页 |
·含氚化物器件的自然损耗分析 | 第15-16页 |
·解决金属氚化物中~3He释放问题的可能途径 | 第16-19页 |
·新材料的研制 | 第16-17页 |
·新工艺的开发 | 第17-19页 |
·本论文研究方向的提出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材料、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金属材料 | 第22页 |
·气体 | 第22页 |
·磁控溅射镀膜机 | 第22-23页 |
·气固反应系统 | 第23-25页 |
·系统构成 | 第23-24页 |
·反应器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块状样品的表面处理 | 第25页 |
·样品真空除气 | 第25-26页 |
·吸放氘实验 | 第26-27页 |
·表征手段 | 第27-29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7页 |
·X射线光电子谱仪(XPS) | 第27-28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28页 |
·四极质谱仪(QMS) | 第28-29页 |
第三章 Ti、Zr、Sc表面钝化层的真空热稳定性研究 | 第2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Ti表面钝化层的XPS分析 | 第29-34页 |
·热处理前 | 第29-31页 |
·热处理中 | 第31-32页 |
·热处理后 | 第32-34页 |
·Zr表面钝化层的XPS分析 | 第34-37页 |
·热处理前 | 第34-35页 |
·热处理中 | 第35-37页 |
·热处理后 | 第37页 |
·Sc表面钝化层的xPS分析 | 第37-42页 |
·热处理前 | 第37-39页 |
·热处理中 | 第39-41页 |
·热处理后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9页 |
·Ti、Zr、Sc表面钝化层的消失机制探讨 | 第42-47页 |
·表面状态对吸氘(氕)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Ti、Zr、Sc片的初次吸氘性能研究 | 第50-74页 |
·Ti片 | 第50-59页 |
·活化条件 | 第50-51页 |
·初次吸氘动力学特征 | 第51-54页 |
·初次吸氘动力学机制 | 第54-59页 |
·相结构表征 | 第59页 |
·Zr片 | 第59-65页 |
·活化条件 | 第59-60页 |
·初次吸氘动力学特征 | 第60-61页 |
·初次吸氘动力学机制 | 第61-64页 |
·相结构表征 | 第64-65页 |
·Sc片 | 第65-70页 |
·活化条件 | 第65页 |
·初次吸氘动力学特征 | 第65-68页 |
·初次吸氘动力学机制 | 第68-69页 |
·相结构表征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3页 |
·粉化程度 | 第70-72页 |
·室温吸氘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Ti、Zr、Sc粉的吸氘热力学及吸氘动力学性能研究 | 第74-91页 |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吸氘热力学性能 | 第75-79页 |
·Ti粉 | 第75-76页 |
·Zr粉 | 第76-78页 |
·Sc粉 | 第78-79页 |
·氘化物形成焓的理论计算 | 第79-82页 |
·理论计算方法 | 第79-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2页 |
·吸氘动力学性能 | 第82-90页 |
·Ti粉 | 第82-86页 |
·Zr粉 | 第86-88页 |
·Sc粉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Ti、Zr、Sc膜的制备及室温吸氘性能研究 | 第91-103页 |
·Ti、Zr、Sc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91-95页 |
·制备 | 第91-92页 |
·表征 | 第92-95页 |
·Ti、Zr、Sc膜的室温吸氘性能 | 第95-100页 |
·Ti膜 | 第95-96页 |
·Zr膜 | 第96-97页 |
·Sc膜 | 第97-100页 |
·Ti、Zr、Sc膜室温吸氘产物的相结构表征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钯氘化物与Ti、Zr、Sc间的氘传输行为研究 | 第103-120页 |
·实验方法 | 第103-104页 |
·钯氘化物的室温放氘动力学性能 | 第104-108页 |
·成分及微观结构分析 | 第104-105页 |
·Pd的活化 | 第105页 |
·放氘的动力学性质 | 第105-106页 |
·放氘的动力学机制 | 第106-108页 |
·钯氘化物与Ti之间的氘传输行为 | 第108-112页 |
·钯氘化物与Ti粉之间 | 第109-110页 |
·钯氘化物与Ti膜之间 | 第110-112页 |
·钯氘化物与Zr之间的氘传输行为 | 第112-114页 |
·钯氘化物与Zr粉之间 | 第112-113页 |
·钯氘化物与Zr膜之间 | 第113-114页 |
·钯氘化物与Sc之间的氘传输行为 | 第114-116页 |
·钯氘化物与Sc粉之间 | 第114-115页 |
·钯氘化物与Sc膜之间 | 第115-116页 |
·Pd-M(M=Ti,Zr,Sc)杂化储氘体系的设计初探 | 第116-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展望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32-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情况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