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兰坪县某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10-13页 |
| ·定量分析方法 | 第13-17页 |
| ·非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17-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 | 第22-42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27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2-26页 |
| ·区域构造变动及构造应力场转换 | 第26-27页 |
| ·水文气象特征 | 第27-28页 |
| ·区域地貌研究 | 第28-33页 |
| ·区域地貌一般特征 | 第28-30页 |
| ·地貌分区 | 第30-33页 |
| ·工程地质岩组 | 第33-34页 |
| ·区域稳定性评述 | 第34-36页 |
| ·新构造运动 | 第34-35页 |
| ·地震地质 | 第35-36页 |
| ·区域水文地质 | 第36-42页 |
|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富水性 | 第36-39页 |
| ·地下水富集的控制因素 | 第39-40页 |
| ·构造裂隙水一般水文地质特征 | 第40页 |
|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地质评价 | 第42-59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42-54页 |
| ·地形地貌 | 第42-45页 |
| ·滑体物质组成 | 第45-48页 |
| ·地质构造 | 第48-49页 |
| ·水文地质 | 第49页 |
| ·地震 | 第49-50页 |
| ·岩体物理力学性 | 第50-54页 |
| ·滑坡稳定性地质评价 | 第54-59页 |
| ·概述 | 第54页 |
| ·滑坡体成因分析 | 第54-56页 |
| ·滑坡变形破坏迹象及破坏模式 | 第56-57页 |
| ·地质宏观评价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数值模拟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 第59-90页 |
| ·概述 | 第59页 |
| ·FLAC基本原理 | 第59-64页 |
| ·FLAC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64-67页 |
| ·边界条件 | 第64-65页 |
| ·本构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65-67页 |
| ·坡体三维数值计算 | 第67-71页 |
| ·三个典型剖面的数值计算 | 第71-90页 |
| ·三个剖面计算模型 | 第71-78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8-90页 |
| 第五章 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 第90-104页 |
| ·计算方法和原理 | 第90-94页 |
| ·Morgenster-price法 | 第90-92页 |
| ·简化Bishop法 | 第92-93页 |
| ·简化Janbu法 | 第93-94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94-95页 |
| ·计算工况 | 第94-95页 |
| ·滑裂面位置的确定 | 第95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5-104页 |
| ·指定滑裂面 | 第95-96页 |
| ·自动搜索滑裂面 | 第96-99页 |
|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99-10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0-111页 |
| 附录B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图 | 第111-119页 |
| 1. 1-1 剖面分析结果图 | 第111-114页 |
| 2. 2-2 剖面分析结果图 | 第114-117页 |
| 3. 3-3 剖面分析结果图 | 第117-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