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民居营造中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由编制丽江新民居图集引发的思考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 | 第10-11页 |
·中国西部地区乡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 第11页 |
·研究的基础——国内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 第11-16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分析综述 | 第15-16页 |
·课题对象及范围的界定 | 第16-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标准、标准化、非标准化概论 | 第18-24页 |
·标准、标准化概念 | 第18-20页 |
·非标准化 | 第20-21页 |
·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的辩证统一 | 第21-24页 |
第2章 现代工业标准化与民居标准化 | 第24-40页 |
·现代工业标准化与乡土民居特质 | 第24-29页 |
·现代工业化:支撑体系与围护体系、建筑元素的分离 | 第24-26页 |
·乡土民居传统特质 | 第26-28页 |
·现代技术的建造与乡土建筑建造的差异 | 第28-29页 |
·标准化之辩 | 第29-34页 |
·民居建筑研究需要树立"技术思维" | 第29-31页 |
·乡土民居建筑视域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 第31-32页 |
·生产数量与质量之间的调节 | 第32-33页 |
·民居建造的人性化 | 第33-34页 |
·民居建筑标准化 | 第34-36页 |
·建筑类型及建造模式的标准 | 第34页 |
·民居建造中模数的标准 | 第34-35页 |
·营建过程与建造方式的标准 | 第35页 |
·社会空间价值观念的标准 | 第35页 |
·乡土民居中人的行为、活动方式的标准 | 第35-36页 |
·民居建筑非标准化 | 第36-37页 |
·建筑类型及建造模式中的变化 | 第36页 |
·乡土民居中的变量阐述 | 第36-37页 |
·乡土民居建造体系的变革 | 第37-40页 |
第3章 丽江地区传统纳西族民居标准化的建造体系 | 第40-62页 |
·丽江民居简要概述 | 第40-43页 |
·丽江地区发展概况 | 第40-42页 |
·丽江地方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的主要特色 | 第42-43页 |
·传统纳西族院落民居的标准化体系探讨 | 第43-62页 |
·丽江纳西族院落民居建筑空间类型的标准化 | 第43-51页 |
·建造内容和类型的标准 | 第44-47页 |
·空间技术体系中的标准:支撑体系与围护体系 | 第47-51页 |
·丽江传统民居模数的标准 | 第51-57页 |
·丽江传统民居营建过程的标准 | 第57-59页 |
·丽江传统民居社会空间价值观念的标准 | 第59-60页 |
·丽江传统民居建筑中行为、活动方式的标准 | 第60-62页 |
第4章 丽江地区纳西族民居当代标准化初探 | 第62-80页 |
·丽江地区纳西族民居传统标准化对当代标准化的启示 | 第62-65页 |
·丽江民居类型、内容的标准化 | 第62页 |
·丽江民居空间技艺体系的当代运用 | 第62-63页 |
·丽江民居模数体系的更新发展 | 第63-64页 |
·关于丽江传统民居营建过程 | 第64-65页 |
·国内相关探索的借鉴与学习 | 第65-69页 |
·《地方传统建筑徽州地区)》标准图的编制 | 第65-66页 |
·黄土高原绿色住区实验研究 | 第66-67页 |
·乡村建筑工作室的实践 | 第67-69页 |
·丽江地区纳西族民居当代标准化图集的编制 | 第69-80页 |
·丽江地区主要探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 第69-71页 |
·标准图编制工作所面对的困难 | 第71页 |
·编制可行的标准图集 | 第71-73页 |
·标准图集的具体策略 | 第73-78页 |
·标准图集编制的意义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