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我国独立董事的制度目标及实施状况 | 第14-24页 |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目标设计 | 第14-17页 |
(一) 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背景 | 第14页 |
(二) 独立董事目标设计的演变 | 第14-16页 |
(三) 独立董事目标设计的调整 | 第16-17页 |
二、我国独立董事职责履行状况 | 第17-19页 |
(一) 我国独立董事职责履行的基本状况 | 第17-18页 |
(二) 我国独立董事职责履行情况的评价 | 第18-19页 |
三、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及存在问题 | 第19-24页 |
(一) 我国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 | 第19-21页 |
(二) 我国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独立董事股票期权的合理性研究 | 第24-32页 |
一、股票期权的激励效用及其机制 | 第24-26页 |
(一) 股票期权激励效用的一般观点 | 第24-25页 |
(二) 股票期权激励作用的机制 | 第25-26页 |
二、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一) 委托—代理理论对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的解释 | 第26页 |
(二) 人力资本理论对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的解释 | 第26-27页 |
三、股票期权激励对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一) 股票期权激励对独立董事独立性影响的争论 | 第27-28页 |
(二)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对独立董事独立性影响性的评估 | 第28-29页 |
四、股票期权激励对独立董事独立性消极影响克服的路径分析 | 第29-32页 |
(一) 事前降低独立董事对物质激励的依赖程度 | 第29-30页 |
(二) 事中规范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的具体实施 | 第30页 |
(三) 事后加强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思路 | 第32-39页 |
一、我国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32-33页 |
(一) 确立我国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指导思想的基本依据 | 第32页 |
(二) 我国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指导思想 | 第32-33页 |
二、我国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设计的法律制度支持 | 第33-35页 |
(一) 我国独立董事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法律环境 | 第33-34页 |
(二) 我国独立董事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法律环境的评价 | 第34-35页 |
三、国外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设计的实践借鉴 | 第35-37页 |
(一) 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立法例 | 第35-36页 |
(二) 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立法例的借鉴 | 第36-37页 |
四、我国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37-39页 |
(一) 确立我国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二) 确立我国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具体设计 | 第39-45页 |
一、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法律完善 | 第39-40页 |
(一) 将股票期权纳入独立董事的薪酬体系 | 第39-40页 |
(二) 将独立董事纳入股票期权的激励对象范围 | 第40页 |
二、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若干条件的设计 | 第40-45页 |
(一) 独立董事股票期权的授予主体 | 第41页 |
(二) 独立董事股票期权的授予数量 | 第41-42页 |
(三) 独立董事股票期权的行权价 | 第42-43页 |
(四) 独立董事股票期权的有效期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