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论诽谤罪中公权力的介入与限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诽谤罪“公器私用”的概述第10-18页
 第一节 诽谤罪“公器私用”的现状第10-13页
  一、西丰案第10-11页
  二、山东段磊案第11-12页
  三、沁阳诽谤村官案第12-13页
 第二节 诽谤罪“公器私用”的危害第13-16页
  一、严重侵犯公民的宪法权利第13-14页
  二、地方政府公信力遭到破坏第14-15页
  三、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打破第15-16页
 第三节 诽谤罪公器私用的根源探究第16-18页
  一、立法规定过于笼统、模糊第16-17页
  二、批评建议权行使路径不畅第17页
  三、公权力的滥用第17-18页
第二章 诽谤罪“公器私用”的实体限制第18-25页
 第一节 诽谤罪公权力介入限制的必要第18-20页
  一、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第18-19页
  二、加强司法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第19-20页
  三、刑法谦抑原则的有益探索第20页
 第二节 诽谤罪公权力介入的限制标准第20-25页
  一、诽谤罪的入罪条件第21页
  二、诽谤罪公权力介入的标准第21-23页
  三、区分公诉处理的追究条件与作为构成要件的“情节严重”第23页
  四、 诽谤地方行政长官是否属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第23-25页
第三章 诽谤罪“公器私用”限制的程序保障第25-30页
 第一节 境外立法的有益借鉴第25-28页
  一、 美国的“实际恶意”规则第25-26页
  二、 德国的“正当权益使用”规则第26-27页
  三、 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应规定第27-28页
 第二节 诽谤罪“公器私用”限制的程序保障制度建构第28-30页
  一、 慎用逮捕与羁押措施第28页
  二、诽谤案件批捕权上提一级的改革第28-29页
  三、采取异地审理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2页

论文共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下一篇:敲诈勒索罪逻辑结构内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