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土地典契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言 | 第8-12页 |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 | 第9-11页 |
三、本文的理论框架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土地典契概说 | 第12-23页 |
第一节 关于土地契约 | 第12-16页 |
一、契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15页 |
二、土地契约的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关于典 | 第16-19页 |
一、典的渊源与发展 | 第16-18页 |
二、典的本质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关于清代土地典契的形式构成 | 第19-22页 |
一、契约形式 | 第19-20页 |
二、范例 | 第20-21页 |
三、构成要素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清代土地典契制度的立法及纠纷解决 | 第23-41页 |
第一节 土地典契制度的立法 | 第23-33页 |
一、《大清律例》中的规定 | 第23-24页 |
二、《钦定户部则例》中的规定 | 第24-27页 |
三、立法侧重 | 第27-33页 |
第二节 民间习俗 | 第33-36页 |
一、问亲 | 第33-34页 |
二、请托 | 第34页 |
三、白契 | 第34-35页 |
四、突破“族田不能典卖”的规则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土地典契纠纷及解决 | 第36-40页 |
一、土地典卖纠纷 | 第36-38页 |
二、审判与告示 | 第38-39页 |
三、民间调处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解析与思考 | 第41-58页 |
第一节 清代土地典契的形成 | 第41-45页 |
一、政治背景 | 第41-43页 |
二、经济背景 | 第43-44页 |
三、伦理传统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清代土地典契的特点 | 第45-49页 |
一、土地交易的“人格化” | 第45-46页 |
二、订契参与者的多边化 | 第46-48页 |
三、成文法与习惯法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实践领域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社会效果 | 第49-56页 |
一、对清代社会产生的效果影响 | 第49-52页 |
二、对清末社会产生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三、对民国时期产生的影响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当代启示 | 第58-63页 |
第一节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回顾 | 第58-60页 |
一、禁止流转阶段 | 第58-59页 |
二、逐步放开阶段 | 第59页 |
三、流转方式多样化阶段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立法思考 | 第60-62页 |
一、现实需求 | 第60-61页 |
二、土地流转的立法建议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