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IEEE 802.16e协议及其关键技术概述 | 第9-10页 |
·HARQ技术概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HARQ重传合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HARQ与其他关键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贡献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9页 |
第二章 IEEE 802.16e中的HARQ机制及其性能分析 | 第19-40页 |
·IEEE 802.16e中的HARQ机制概述 | 第19-21页 |
·HARQ的MAC层支持 | 第19-20页 |
·HARQ的物理层规定 | 第20页 |
·IEEE 802.16工作组的HARQ技术研究简述 | 第20-21页 |
·采用CC编码的HARQ系统关键模块分析 | 第21-26页 |
·CRC校验模块 | 第21-22页 |
·CC码编译码模块 | 第22-25页 |
·删余及码合并模块 | 第25-26页 |
·采用CC编码的HARQ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26-36页 |
·吞吐量性能分析 | 第27-30页 |
·误帧率与丢包率的性能分析 | 第30-33页 |
·不同重传次数下的HARQ系统性能 | 第33-36页 |
·IR与Chase的码合并增益及复杂度比较 | 第36-39页 |
·IR相比Chase的码合并增益 | 第36-38页 |
·IR与Chase的复杂度比较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HARQ、AMC与自适应子包机制 | 第40-55页 |
·研究背景 | 第40-41页 |
·系统模型 | 第41-45页 |
·HARQ与AMC的结合机制 | 第41-44页 |
·HARQ-AMC-ASP系统模型 | 第44-45页 |
·参数优化选择方法 | 第45-48页 |
·性能仿真 | 第48-53页 |
·复杂度分析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HARQ与功率控制 | 第55-71页 |
·研究背景 | 第55-56页 |
·系统模型 | 第56-58页 |
·IEEE 802.16e中的功率控制机制 | 第56-57页 |
·HAPQ与功率控制相结合的OFDMA系统模型 | 第57-58页 |
·算法描述 | 第58-62页 |
·用户与子信道一一映射的子信道分配算法 | 第58-60页 |
·HARQ与功率控制的结合策略 | 第60-62页 |
·结合策略与折中方案的仿真分析 | 第62-70页 |
·信道模型 | 第62-63页 |
·误帧率仿真 | 第63页 |
·结合策略的仿真与分析 | 第63-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HARQ与自适应子载波分配 | 第71-82页 |
·研究背景 | 第71-72页 |
·系统模型 | 第72-74页 |
·HARQ/DSA独立控制策略 | 第74-75页 |
·Max准则 | 第74页 |
·采用Max准则的HARQ/DSA独立控制机制 | 第74-75页 |
·HARQ-DSA联合控制策略 | 第75-76页 |
·性能仿真 | 第76-81页 |
·系统参数及信道模型 | 第76-77页 |
·性能指标定义 | 第77页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完成的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